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大全 » 洛可可时期男装阿比
扩展阅读
旗袍三扣领好看 2025-01-18 08:28:56

洛可可时期男装阿比

发布时间: 2023-02-06 17:48:41

A. 巴洛克与洛可可服装的区别

洛可可(ROCOCO)一词源于法语岩石贝壳(rocaille),从这个词来看也可以想象到洛可可运用了很多贝壳状的装饰。洛可可是在路易十五时期(1715~1774)风靡法国。

法国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9岁的时候就有女巫预言她会成为法国国王的情妇。当时她嫁给了贵族埃蒂奥斯,因此她跻身上流社会,并成功和伏尔泰变成了至交,她当时在法国文化圈里可是响当当的大家,经过伏尔泰的鼓吹与宣传 ,慢慢地还传出了她是法国第一美女的称号,最终被路易十五所收。在各种柔情蜜意以后,路易十五加封埃蒂奥斯为蓬帕杜侯爵 ,蓬帕杜夫人的名头就是这么来的。

蓬帕杜夫人不仅在各种装饰上大量广泛地采用洛可可艺术 , 而且对于洛可可艺术的艺术家们给予优越待遇。为了讨好这个实际上的法国女主人, 洛可可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洛可可那种精致优美发展到极致。

蓬帕杜夫人自己主演和导演了62部歌剧、戏剧 ,演出了122 场芭蕾舞剧,推动了法国歌剧的发展,并且,她还设计了蓬帕杜发型,男性将前面的头发向前梳起 ,女性则是在前额留下一缕卷发。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的区别:

路易十四时期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流行华丽的大团花装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则图案较小,至路易十六已经进入洛可可时期,时兴小碎花。

巴洛克服装分为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1650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是十七世纪的欧洲艺术上最重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蕾丝的使用。

荷兰式巴洛克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兰时期主要特征是领子,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业可以看到。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紧绷的裤子延长到膝盖,下面是长袜。

历史上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在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大袖子蕾丝、带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流行短小马甲,有点像西装背心。这个时候的内衣非常华丽,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长外套开始出现,一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装饰华丽的排扣,此时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鞋上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出现鞋扣以代替装饰。

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除了西班牙其他女人这个时候开始不用穿裙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袒胸露乳,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袖子镶着大量蕾丝,有时候袖子被打成很多段,一节一节的,每段都镶嵌蕾丝。

裙子时兴蓬松造型,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衩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像窗帘系起来,有时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

洛可可男装:

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女装

在大花大果图案逐渐缩小的巴洛克后期,开始产生小碎花洛可可文化。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这个时期女装的特点是颜色淡雅柔和,追求服装面料的质地柔软,丝绸面料,各种绸带、花边、褶折的运用,花纹图案小巧,繁琐的假发、头纱、面具、扇子等小巧精致的饰品。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Empire of Flora)。

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

B. 老欧美式的衣服 那里能买得到

款式看下文 在哪里买?这个问题………………我觉得你还是找专业设计师定做吧…
说实话跟你一样我也是很痴迷于这洛可可服装艺术~羞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 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 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 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 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Y7<5 !c S
1780 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 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
顺便说一句这种服装是今天男士西装的原型,原著中莱斯特比较偏向于红色的外套,cosplay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样式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
如果说巴罗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河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是供男性观赏和追求的“艺术品”和宠物。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女装的外在形式美(人工美)因素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

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其妙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向,这里的苛尔莱耐上插入许多条鲸须。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吏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
这一时期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又一次出现了,叫“帕尼埃”(panier,英语为pannier意为很需要筐、背笼。因其形似马驮东西时的背笼面得名),在路易十五时代(1730—— 1770)洛可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帕尼埃越来越大,便于出行也进行改良,出现一种叫做帕尼埃•多布乐的裙撑,相对方便多了。
女生们喜欢的蝴蝶结蕾丝的可爱东东也在那时发扬光大

建议你去看看邓斯特版的《绝代艳后》正是夜访所描写的时期之前的一点时间,里面的洛可可服装个个都是香奈儿设计的并制作的,男装少一些……

多看看那时的贵族画像也是一种享受
洛可可与吸血鬼完美的结合造就了吸血鬼莱斯特

C. 18世纪末 法国贵族的装束

你所说的找不到啊,我就找到这些,你了解一下吧

18世纪洛可可风格优雅灵魂
阅历17世纪巴洛克作风的洗礼,18世纪的衣饰作风从粗狂、强硬转为纤细、精美。这种革命性变更被称为“Rococofashion”。繁复的装潢,豪华的面料,精致的剪裁,是洛可可风格的显明特点,女人,若要用更简练的话来概括,即是“优雅”。 女人流行“Robe”,广大的撑裙上有华丽的刺绣,那时钻石还没有流行,时髦女人们的颈部戴一根蕾丝做成的装饰圈,以烘托胸部的饱满。而男人的衣服则越来越合身,白衬衫、背心、丝绸马裤、胸部装饰、围巾,这一套打扮是典范的男士打扮。
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宫廷男女衣饰都以刺绣、折裥、蝴蝶结装潢;贵妇人的高跟鞋鞋面有些也是用中国丝绸、织锦为面料,上面绣有各种优美图案。伦敦的贵妇人视中国刺绣服装为时兴,这些服装往往绣着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龙凤图案,古典华贵,深得贵妇们欢心;据说有些妇女爱好穿着中国刺绣的服装,披着中国刺绣的披肩、围巾,口袋里有中国刺绣手帕,甚至别出心裁地请中国刺绣工匠精心绣织丝绸名片,把自己装扮成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自夸“东方美人”而大肆夸耀。113 那些精明的东印度公司大班、船长和商人,捕捉商机,在广州采购适销对路的商品,还经常依据贵族豪门的请求,带着丝织品样品前往广州订制。
电影《绝代艳后》讲述的是法国国王路易16的王后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在服装上展示了洛可可时代宫廷服饰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特点。包含大裙撑,紧身胸衣,低低的领线,还有很多小花 边、蝴蝶结,用一种夸大的语言,强调了女性的特色。
大约在1970年欧洲开始风行一款法国式连衣裙(robe à la fran?aise).它是由传统的镶边饰礼服演化而成的,从后领处开始有两组双层圆褶儿排列在背部,并且一直垂落到底面.紧要身上衣前片呈大V字形.胸前的三角形或是用一片布料或是用蕾丝和两边相缝;这个部分也可以留空只是用丝带把两边串连起来.

男装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开的三级会议上,波旁家族最后的仪典长德尔·德·布莱哉提出了1614年规定的装束令,认为市民代表只能以最简单的黑色装束来出席会议,但数周后,第三等级在自己召集的国民议会上,宣布废止过去的身份装束令,推行服装上的民主化。过去作为不吉利的而受到鄙视的黑色,这时成为礼仪和公共场合的正式服色,具有新的权威。后来,拿破仑在他的宫廷中想恢复服装上的阶级标识,但没成功。

大革命时期,男装不再沿袭已经失去支配力的法国贵族样式,抛弃了过去那种装饰过剩、刺绣繁复的衣装,沉重庞大的假发和装饰性的配剑,把目光投向海峡彼岸的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那田园式的服装,向朴素机能化方向推移。

18世纪英国的男装样式可以参看电影《理智与情感》。

图1

首先值得注目的是代表庶民阶级的雅各宾派革命者的服装,图2。上衣称做“卡尔玛尼奥拉”(carmagnole),本来是在南法工作的意大利工人穿的茄克,这个名字来自意大利西北部的城镇carmagnole,1792年马赛义勇军把这种茄克带到巴黎,在当时的革命市民中流行起来,驳头很宽、有挖兜和金属或骨制的扣子。下穿长裤“庞塔龙”(pantalon),庞塔龙原是17世纪意大利戏剧演员庞塔莱奥奈(pantaleone)在舞台上穿的一种不扎裤脚的细筒裤,因此而得名。早在1780年,就曾有人穿过。这时,革命者们把它作为对贵族那种长及膝的半截裤的革命来穿用,因此也称长裤党。最初裤长只到靴深位置,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一般的浅口皮鞋的位置。庞塔龙常用象征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条纹毛织物制作,与卡尔玛尼奥尔和庞塔龙组合穿的还有双排扣的背心和红色无檐帽。

图2

图3

1793年,与桑·克尤罗特的共和党革命分子的服装相对抗,王党派中的时髦男子穿上黑色阿比,金色的假发披散到领子上,脖子上的白色克拉巴特一直缠到下颌处。恐怖政治过后,王宫司令部的男子示威性的穿着灰色的夫拉克,系绿色的克拉巴特,下穿紧身的克尤罗特和短靴,手持文明杖,这种装束被称做缪斯卡丹(muscadin,来自意大利语,意为夸耀装束和举止的年轻人)

图4

到督政府时代,王党派中又出现被称为“昂克罗瓦依亚布尔(Incroyables,意为难以置信的,出奇的)”奇异装束,长发象垂下来的狗耳朵一样披散着,或编成发辫,或在卷发上戴小小的两角帽,身穿有巨大翻驳领的紧收腰身的双排扣大衣,克拉巴特在脖子上围数圈(最多达六圈)后系上,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用吊裤带吊着,在膝下用华丽的缎带系扎,脚登翻口皮靴或浅口皮鞋,手里拿着文明杖。
洛可可风格是开始於17世纪初的法国,延续自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强调优美纤细、精致小巧和女性的柔弱,喜好於裸露肩膀锁骨的设计,完美突显女性身段的美态为主;而维多利亚风格起源自18世纪英国女皇所引导的流行风格,强调装饰花样多且繁杂的、过於精巧华丽的,而当时的衣服流行大量的蕾丝花边、缎带、蝴蝶结和束腰设计,展现十足的女性特质,塑造出高贵典雅的形象。 Lolita服饰其实是简化版的 17-18 世纪的西方宫廷服,也是类似娃娃装的洋装,设计灵感则主要来自法国洛可可时期(Rococo)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的设计

D. 洛可可时代服装的风格

1) 洛可可艺术的词源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义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於《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义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2)、洛可可艺术的形式特征
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形、S形和贝壳形涡卷曲线,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 Empire of Flora)。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 ”,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18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出现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中国热”浪潮。当时,法国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和瓷器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格”,Chinoiserie这个词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的亭台楼阁、秋千仕女、工笔画的花鸟风月、中国工艺品、扇子、屏风、青铜器等古董、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龙、凤、狮子等大量题材出现在印花织物图案中。这种风格曾经对“后期的巴洛克”图案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刺绣品对后来的“洛可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欧洲美术史家们创造了“Rococo-Chinois”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甚至有好多美术史家认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决定性的原因。这种理论无疑是确实可信的,因为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图案。唐朝神龙2年(公元706年)的章怀太子墓石椁上的图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收藏的唐开元9年(公元721年)兴福寺断碑、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禅师碑都有这种风格的图案。
在服装服饰上的表现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在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装是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
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装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在服装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这一历史潮流阶段。从其发展过程上又可分为三个时间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装上出现了许多转变和改良,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昂特瓦耐特把罗兹贝尔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为自己的专属服装设计师,封为“流行大臣”,罗兹小姐也被后世认为是近代女装设计师的始姐。
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洛可可时期的男装:阿比+贝斯特+克尤罗特三件套样式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E. 服装史(中西服装发展史)考的都是课后习题吗

每个学校考题应该会有多差别吧,我这有两份我们学校服装史的复习籽料,你可以参考参考。
中国服装史复习整理
1. 贯口衫:用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2. 司服:专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的官员。
3. 内司服:专管王后在仪式上穿着的官员。
4. 冕服:包括冕冠,玄衣纁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玄衣熏裳(玄:黑;纁:绛红)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
5. 十二章纹饰:(上绘下绣,上下各六章)绣日月星辰,取其临照;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雌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绘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6. 蔽膝: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为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冕服中称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其它服装上成韦bi。
7. 百家争鸣导致列国服饰异俗: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奢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荀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8.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续任钩边”,不开叉,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再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及地,一时男女贵贱文武皆穿。
9. 先秦服装意义重大,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十二章纹),色彩有所象征(玄衣熏裳)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10.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11. 秦汉时期冠有:冕冠(平天冠)、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高祖冠或刘氏冠”)、武冠、法冠(獬豸冠)、梁冠(进贤冠)等
12. 秦汉冠的诸多样式:
冕冠:“平天冠”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多为宦官、侍者用。
武冠:为武将用
法冠:獬豸冠(神羊),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用。
13.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渍,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而武冠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巾帻。
14. 帻:既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15. 袿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
16. 襦群: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群,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17.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运用五行相生的说法建立了五德始终说,并将其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汉灭秦,以土德胜水德,于是黄色成为高级服色。
18.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袍有祛,而衫宽大敞袖,有单、夹二式,喜用白)。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19. 帔:始于晋代,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式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与领前,自然垂下。
20. 魏晋南北长时期,北方民族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和裲裆。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对襟或左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显露粗矿剽悍之气。
缚裤: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一当背,其一当胸,形式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外。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袄、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21. 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以以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下另加巾子,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领或过肩,后渐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活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右弹性,谓之硬脚。
22.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群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23. 半臂与披帛:
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披帛: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
24. 女着男装,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25. 襕衫: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一般用白色细布,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26. 宋朝官员朝服样式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
27. 两宋时期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大都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式,素称百工百衣。
28. 宋代妇女服装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衩者,穿着舒适合体典雅大方。
背心:无袖,即裲裆,直领对襟。(区别: 半臂加袖长可成背子;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裲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29. 明代官服上海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饰。
30. 一品:文仙鹤;武狮子;绯色;大朵花径5寸
二品:锦鸡 狮子 绯色 小朵花径3寸
三品:孔雀 虎 绯色 散花无枝叶径2寸
四品:云雁 豹 绯色 小朵花径1.5寸
五品:白鹇 熊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六品:鹭鸶 彪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七品:鸂鶒 彪 青色 小朵花径1.5寸
八品:黄鹂 犀牛 绿色 无花
九品:鹌鹑 海马 绿色
杂职:练雀
法官:獬豸
31. 比甲:本为蒙古服式,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袄以外。后传至中原,汉族女子也多穿用,明代中叶着比甲成风,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襟至胸口,比后代马甲又长,一般齐裙。
32. 水田衣:明代女装典型服饰,即各色布拼接而成,是民间女子手中的艺术佳品,至今仍可见,即“百家衣”
33. 清代“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34.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
35. 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这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
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
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
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36. 行褂:衣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称“马褂”
马甲: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分:琵琶襟;大襟;一字襟。
领衣:因清服一般无领,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纽扣系上。
披领:多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式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
首服:有暖帽(8月)与凉帽(3月)暖帽:圆形,有一向上反折的檐边,多为皮质,颜色以黑色为多,顶部缀以红色帽帏,顶端是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一般有红、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金、素金、素银等,下有约三寸长的翎管,用以插翎枝,即孔雀的羽毛,有单、双、三眼之分,“眼”即孔雀尾巴羽毛上的纹样,三眼最为尊贵。
凉帽:大帽子形如圆锥,无檐,以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用白、湖蓝或黄色罗为表,红纱绸为里。石青片金织成边缘。帽表也缀以红色帽帏,顶珠花翎形同暖帽。
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材料为之,共计108颗,每间隔27颗有一颗大珠,共分四段,象征一年四季,旁随小珠三串,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每串小珠有30颗,象征一个月有30天,男子两串小珠在左,命妇则在右。

朝珠: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文五武四以上均配朝珠。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材料为之,计108颗,旁随小珠三串,男两小串在左,女两小串在右,另外还有稍大珠饰垂于后背,谓之“背云”,官员一串,命妇朝服三串,吉服一串。贯穿朝珠的条线,皇帝用明黄色,在下则为金黄条或石青条。
37. 云肩:当时普遍配用装饰,形式如意,披在肩上。可作为礼服,清初家父女在行礼或新婚时作为装饰,至光绪末年,由于江南妇女低髻垂肩,恐油污衣服,为广大妇女所应用。
38. 镶滚彩绣:清代女子衣服装饰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
39. 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式花盆者为“花盆底”,形式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盖天足,一说为增高体形,实际上是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斜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40.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式样原为九钮,胖裥袋。后根据《周易》、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于涵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查)而确立的前襟五个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立的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在西装基本式样上参入中国传统意识。
西洋服装史复习籽料
1. 关于人类穿衣动机有哪几种学说?
保护说,羞耻说,护符说,装饰说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
a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从造型本质上看,可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无垂褶和有垂褶b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这两种现象交错而成的,作为单纯造型的补充,古埃及用尽各种装饰手段。c要衣料是亚麻织物,所有阶层的衣服都是亚麻织物做的。
3. 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
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 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
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 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
6. 以托加为例,说明古罗马服装的社会功能
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服装反复裹缠后形成一种横向的扩张,给人一种累赘和繁琐的感觉,与当时形势不符,所以逐渐变小,形成带子,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过程。
2、 各时期的变化 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7.罗印.克罗斯:古埃及男子的衣服主要是用一块白色亚麻布缠裹在腰上的“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法语称鲜提(Shenti)],其形式、种类较多,有缠裹后系腰带的,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8.丘尼克:除奴隶外,妇女们一般穿丘尼克。丘尼克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筒型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这是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
卡拉西里斯:随着新王国时期从西亚引进了卡拉西里斯这种宽敞的贯头衣,古埃及的女性也和男性一样,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把这种衣服当作礼服穿用,而在穿法上与男子略有区别。
7. 卡吾那凯斯
8. 多利亚式希顿:衣料为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度为伸平两臂后两肘间距离的两倍,约6英尺(合约183厘米),短边为脖口到脚踝的长度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条长度被称为“阿波太革玛”)由整块面料制成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
10.爱奥尼亚式希顿 :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构成也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形似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材料为薄麻织物、皱布或加工成普利兹褶(Plait,Pleat熨烫成形的直褶)的织物。颜色以白色为主,还有绿、黄、金、茶等色,黄色多为女子使用。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为脖口至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上身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凭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一下即可。
11.多利亚式的希顿和爱奥尼亚式的希顿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用别针在双肩固定两点;侧缝一般不会缝合;无袖子构成。后者用麻织物,衣褶细而多,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没有阿波太革玛;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必须缝合侧缝;有袖子构成。两种样式的希顿流行有先后,但很多地方并用一般年轻人更喜欢多利亚式的希顿,中年以上的人喜欢用爱奥尼亚式的希顿。
11希玛纯:是古希腊男女都穿的包缠型长外衣,与希顿一样是一块矩形的毛织物衣料,一般宽等于身长,长为宽的3倍。颜色以白色或本白色为主,另有茶色和黑色。如果把希顿认作是内衣,那么希玛纯就是包在希顿外面的外衣。希玛纯没有固定的造型,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有里子的外出穿用和没有里子的平常穿用两种,其大小种类也很多。最常见的穿法是先把布搭在左肩,使前边部分长及地,后面从背后绕经右腋再绕到前面,然后再搭回左臂背后。衣料四角缀小金属饰物,外出时可将它拉起,盖在头上防风雨,睡觉时脱下可以当铺盖。是深为希腊哲学家们所喜爱的一种款式。上层阶级的女子中用量比较大,她们通常把遮左臂、左肩的布展开,把头和手都包起来。希玛顿的着装状态分以下几种:几乎包裹全身;包裹多半个身,在一个肩上固定;包裹上半身一个肩;包裹双肩后垂下来。
12 托加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丘尼卡:内衣丘尼卡,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装贯头衣,在肩部和腋下缝合,呈“T”字形,袖长及肘,也有长袖和无袖,男子的丘尼卡衣长及膝,女的衣长及踝,腰部系带子。贵族或官吏的丘尼卡还在前后各装饰两条紫色的条饰,-“克拉比”,用其宽窄表示官阶的大小。
13布里奥 鲜兹 肖斯 布莱 达尔玛提卡 斯拉修
12 罗马式时代的服饰特色
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裤子外,几乎没有别的性差。 基本品种有内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
13 科特 修尔科 科塔尔迪 普尔波万
14 哥特式建筑样式是如何表现在服装上的?
哥特式服装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高高的圆锥形冒顶,尖头形长长的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状等锐角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尖顶外观如出一辙。
15 斯拉修在服装上的运用有那些
(德意志风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的装饰),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有横方向的,有纵方向的,还有斜方向的,不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极盛时期连裤子,鞋,手套,帽子等到处都有这种装饰,满身的裂口还错落有致的形成纹样。(可以在裂口处显露里面的异色里子和白色内衣,在裂口两端还装饰有各色宝石和珍珠)
16 拜占廷时代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拜占廷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延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1)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2)皇帝的衣装宗教气氛非常浓,大臣和侍从的衣服也根据其地位和职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成了“别威严、显贵贱”的工具。
17 为什么说哥特式时期在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菱形空间,这就是现在衣服上的“省”。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础。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从横向(东方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
18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各阶段的服饰特点
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万: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观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
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
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19 法国式法勤盖尔以西班牙式法勤盖尔有哪些不同
裙撑(1)西班牙风格呈吊钟形,在亚麻布上缝上好几圈鲸鱼须做的轮骨,有时也有藤条、棕榈或金属线做成,轮骨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直径。穿在裙子里面,使裙子张开,呈现圆锥形的造型。(2)法国式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像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塞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穿时系在腰间,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来,再自然下垂的外形。(3)英国式又在法国式上罩一个圆形的盖,园盖内圈与裙撑连接,外圈边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使裙子向四周扩得更大,下垂时裙撑边沿轮廓更加清晰。
20 巴斯尔 巴罗克 洛可可 鸠斯特科尔
21 简述荷兰风时期的男装特征
22 阿比 基莱 罗布 帕尼埃 拉夫 克拉巴特
23 简述洛可可时期的女装造型特点
洛可可服饰是在巴罗克服饰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细轻柔的特点,使服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洛可可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风格。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见突出。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并且越来越大向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发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蕾丝、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到末期,裙撑消失,裙子变得柔软,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头饰更趋于高大华丽,假发更加精巧,整体装饰充满了曲线情趣。
24 比较法国式罗布、波兰式罗布及英国式罗布的造型特征
25 简述帝政样式的造型特点
强调胸高的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领口开得大、低。裙子流行两种颜色重叠,形成层次感。服装表面向装饰性造型发展。裙摆量、褶饰或别色布的增加,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胀感,显得丰满
26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的女装特色
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下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部极度膨大化出现落肩与夸张的羊腿袖,裙子摆扩大后出现裙撑使其向外扩张,名副其实形成了X造型。
27 简述新洛可可时期的女装特征
女性为了表现纤细的腰,于是新的裙撑诞生了,称为克里诺林,是马毛、麻的意思。1850年底,采用鲸须、鸟羽、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鸟笼子的裙撑。它的变迁从吊钟形到鸟笼形,最后形成金字塔形,或倾斜后翘的异形,都有明显的模仿洛可可服装的痕迹。下摆直径周长达9米有余。
28 简述巴斯尔时期的女装造型特征
巴斯尔时期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外侧的罩裙流行拖裾形式,衣服表面强调装饰效果,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
29 简述S型时期的女装特征
S形样式用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把腰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丰满的臀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腰向下摆,裙子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裙,从侧面观察时,挺胸收腹翘臀,宛如“S”形。羊腿袖的运用,上半部分呈很大的泡泡状或灯笼状,自肘部以下为紧身的窄袖。
30 中世纪的划分
中世纪分为5-10世纪的“文化黑暗期”、11-12时期的“罗马式时期”、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一是服装文化的交融性,包括拜占庭服装中的不同民族风格的融合西欧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南北民族服装的大融合以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西服装文化的大融合;二是在中世纪各时期各地区的服装发展中无不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对以后的西方服装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中世纪后期,西方服装出现了转折点,由古代向近代、由东方向西方、由平面向立体、由宽衣形态向窄衣形态的过度,都在中世纪体现出来

31 近世记的划分 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
32 近世纪服装的共同特征
33 西班牙风时期的服饰特点

F.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特点

男装依旧采用那种下摆宽松的上衣,也可以缝到腰部。袖子是蕾丝袖口,或者短袖只有手臂长度的四分之三,露出里面的蕾丝衬里衬衫。裤子松松地挂在长袜的袋子里,用玫瑰花边系着。

大约在1675年,有三套男装至今仍然流行。上衣演变成一个及膝长的肩膀,然后在外面放了很多装饰品,缝在靠近腰部的地方。裤子是又长又细的裤子,一直到膝盖,下面是丝袜和带扣环的鞋子。

洛可可女装放弃了西班牙钟形裙的几何严谨,但保留了宽大的臀部和紧身胸衣。在不同颜色的衬裙外面,钟形长裙大多是前褶后拖。

洛可可女装变得轻浮,有褶皱、褶边、休闲蕾丝和凸起的衬裙。一个穹顶形的鲸骨圆取代了旧的钟形裙,形成了典型的晚巴洛克女性轮廓效果。从超大号的裙子到细肩再到高个头,整个人都呈现出圆锥形。

特点;

洛可可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细腻、精致、笨重、细腻和柔软。它追求清淡细腻的美、细腻迷人的美、复杂琐碎的美、细腻典雅的美、甜美柔美的美。

它刻意强调构图的不对称性。它的工艺、结构和线条都具有柔和的特点。其装饰主题趋于自然主义,以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细腻的雕刻为主。建模的关键是凸曲线,凸曲线常用作S形角点。洛可可风格的色彩非常细腻明亮,如绿色、粉色、猩红色等,而线脚大多为金色。

(6)洛可可时期男装阿比扩展阅读;

发展;

18世纪30年代,洛可可艺术在法国迅速发展,并逐渐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这种风格从建筑装饰延伸到家具、绘画和雕塑。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复杂的图像和错综复杂的图案,并逐渐将它们与其他一些特征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东方艺术和不对称的组合。

这种艺术形式随后从法国传到德国、西班牙等地区,并与当地风格相融合。在18世纪的英国,洛可可风格被认为是一种“法国品味”,较少用于建筑,更多用于银器和陶瓷。

洛可可风格是由从意大利移民到英国的艺术家,如巴古提和阿塔里,以及爱尔兰兄弟弗朗奇尼带来的。

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逐渐被逐出法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洛可可艺术

G. 加勒比海盗,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呢

首先是《加勒比海盗》并没有表明具体的故事时间。所以只能按照剧情和自己的理解推算出来的。首先我们能从名字看出来应该是海盗盛行的一个时期。海盗盛行的事情是从16世纪开始,18世纪末结束。16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得到了独霸天下的机会,进行了海外殖民的行为。航海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但是海盗也不是开始就流行起来的。

H. 《加勒比海盗》的背景是什么时代

准确的说应该是十八世纪30年代后,我们从电影的第一部开头就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穿紧身胸衣的场景,因为穿紧身胸衣而喘不过气而晕厥,最后从高台上掉下去,被杰克船长救起,最后把紧身胸衣脱掉她才喘了一大口气。在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时期,紧身胸衣被称作苛尔 巴莱耐(corps baleiné),当时的女子不惜忍受痛苦,被禁锢于紧身胸衣中,那些被紧身胸衣勒的都透不过气的贵夫人、阔小姐,为了在心理上消除这种不快,一面把领口开大一面用扇子来取得一点心里安慰,因此扇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服饰品。

里面的贵族妇女穿的是典型的法国是罗布裙,而贵族男士则穿的是当时的阿比长外套、背心基来、以及紧身裤克尤罗特。这种装扮是当时典型的上流社会男子社交服饰。不得不说,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真的很好看,因为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就是纤细繁缛华丽,很多电影电视剧都会采用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来增加电影的视觉效果。加勒比海盗讲述的是一群混蛋的闪光点,你觉得三观不正就对了,升华一下我们看加勒比实际上是在看在那个黑暗又充满机遇的时代,有着利益的诱惑、有着现实的摧残,每个人都在为了梦想与未来而战,有人成长、有人懂得了亲情,有人还在追寻梦想。

I. 18世纪 英国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3/4的建筑,共计12000多所房屋.

火灾之后,人们对伦敦进行了重建,砖房完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并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砖房大都为3至4屋,高度适中,略带一点建筑

装饰.正方当街下一面,开设饰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

直棂窗.这种有框格装饰的窗子,每层都有,上一层比下一层小,一直

小上去.室内以布置精致的中国家具为时髦,并配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银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铺设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国的糊壁

纸和家具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人原用挂毯装饰墙面,既沉重,又不卫

生.因此轻巧,干净的糊壁纸传入不列颠后,英国人立即加以仿制.英

国家具商还从中国进口椴杨,柚木,檀木,柳杉,洋苏木,黄杨木,红

木,乌木等,仿制精巧,结实的中国式家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家具制造商是漆本台尔,他的一份家具目录上有

下列项目:

第23—25项:9把椅子,按照中国式样制造.

第31项:一张大床,每个角上有一条龙,向上攀登,床头板上有祠

庙,内有中国神像,两边有人在祈祷.

第111项:中国框架,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是最完善,最

宏伟的东西.中国书橱,按照中国格式制造,十分好看①.

乡村别墅以外观宏伟著称.18世纪初,英国产生了"一种人多如鲫,

声达四壁,驳杂不纯的别墅",即所谓安恩女皇式别墅.这种别墅一般

建在小山岗上,"只注重外观的宏伟,至于内部的舒畅和便利还是其次".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帕拉第奥的意大利建筑家将意式别墅引进英国.

这种意式别墅讲究舒畅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围绕柏树,……

方形的大房子,能够舒舒服服地容纳下箷裙,……前门常常居中,并且

常有一个壮丽的三角顶建在上面.屋的四边均有大的装框的窗户,瓦的

屋盖,在栏杆之后倾斜着,烟囱则纷集于四隅.每间屋的后面,都有一

所广大而美丽的花园,里面遍植芬芳扑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别墅内有

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漂亮的仆役,丰富的食物,名贵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过于丰盛".

17世纪后期英国人开始对中国园林发生兴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国式或荷兰式园林,讲究规则和对称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尔爵士

发表《论园林》一文,认为中国园林有一种不规则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分别撰文指出,自然纯朴,隐而不露的中国园林

比尺寸精确,线条工整的欧洲园林,更有一种亲切,庄严之美.经坦普

尔,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导,英国园林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比例和对

称等规则被推翻了,直线被曲径和曲线所代替.人们在营造园林时,注

意把园中景物同周围的田野风光联系起来,追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的意境.总之,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饮食,服饰,建筑艺术

方面,中国文化对英国上流社会影响很大,18世纪中期这种影响达到高

潮,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纷纷出版,诸如《中国式田园建筑》(1750年),

《中国建筑和哥特式建筑》(1751—1752年),《中国设计新图册》(1754

年)和《中国房屋,家具,服饰,机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1757年),

等等.桂冠诗人威廉怀特海指出:"几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种奇怪的主意占了上风,弄得样样东西都是中国式的,或者

是按中国的情趣设计的;若用较为谦虚的说法,便是'半中国式'的.

桌子,椅子,壁炉架,镜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从这一新奇

的标准;'中国热'真可谓风靡一时,户外的东西更是这样,连牛棚的

门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间牛舍的角上都挂着铃子."①城市贫民

的住宅狭窄,肮脏.1666年伦敦大火将许多贫民住宅化为灰烬,房地产

商巴庞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把土地划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后

把土地出售给工人;剩下没有卖出的土地,他就自己盖房子.结果伦敦

建起了许多类似鸽子笼式的密集住房.这类住宅没有最起码的卫生条件

和舒适,导致人们性生活混乱不堪和易患疾病.对于城市贫民而言,17

世纪是一个转折点,居住条件日益恶化,而房租在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却

越来越高.穷人住得越拥挤,房地产商的收入就越高.现在空间同时间

一样,就是金钱.

贫穷农民的住宅比城市贫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坏,"小小的茅屋

没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门户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时,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满了泥泞".

③消遣.乡村别墅是英国上层人士的重要消遣场所,它的一个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诸如散步,骑马,打猎等.猎狐

成为上层人士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到了18世纪以后,甚至被认为是他们

唯一值得尝试和注重的乐事.为此,上层人士不惜耗费巨资养着漂亮的

良种马和优秀的猎犬,对马儿的交配,生仔,训练津津乐道,猎犬的价

格上涨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绅士愿出50几尼请画家来画他的马,却

只愿出10几尼画他的夫人.猎狐危险性小而乐趣大,吸引了许多贵族女

子.她们身着猎装,横枪骑马,英姿飒爽.贵族女子的加入使猎狐更为

时髦①.普通市民自耕农对猎狐亦很感兴趣.但是当时的狩猎法规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权狩猎.许多人冒着沦为囚犯的危

险,悄悄地参加狩猎.

J. 洛可可风格服装的概念与特点是什么

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 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 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洛可可时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红、粉绿、淡黄等娇嫩的颜色。 服饰上的色彩也表现为柔和艳丽的色调,例如甜美的香槟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饰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服装上的装饰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 来自大自然的装饰题材的运用,使洛可可装饰艺术充满了女性惬意的轻松感,处处体现着新兴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强调满足自身感官愉悦的审美趣味。 自然形态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的染织面料。 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就好似花的帝国——曼妙而唯美。 当时主要采用的花卉是蔷薇和兰花, 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蔓延的动感,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崇尚。洛可可服装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 路易十五时代和路易十六时代三个时段。洛可可服装在装饰上也极其纤弱柔和,多处使用金线、彩绘、蕾丝、穗子等装饰手法。 例如:在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下, 法国式罗布衣袖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制作更是不同寻常,精细而复杂,并且带有边饰。 在华托式罗布中带翼的袖口被细丝褶边所取代。 这种褶边通常是两层,上面镶有穗子、金属饰边和五彩的蕾丝。 袖子下边露出内衣袖口双层或三层褶边。 褶边由细而宽,边缘装饰有蕾丝,这就是当时最迷人的“荷叶边皱褶袖”的经典造型。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 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作为洛可可女装最具代表的灵魂,其夸张的造型、超大的服装表面给设计师足够的装饰空间,使精致温婉的服饰艺术表现得栩栩如生。紧身胸衣一直是西方女装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穿着紧身胸衣时,胸前通常配有呈倒三角形的胸兜,这是独立制作的服装部件,穿着时把它系在前开紧身胸衣的带子下面,也可以遮挡胸衣的开口,可以说是洛可可女装装饰的重要部分。 肚兜上面常有精美的装饰,这个部位是细节装饰美和工艺美的表现。裙撑作为洛可可女装的重要部分,和紧身胸衣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 X 型。初期“帕尼埃”为钟形,后来“帕尼埃”越变越大,逐渐变成椭圆形,前后扁平、左右宽大。 “帕尼埃”外层面积的增大给表层的装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前部敞开的罩裙以及裙子层次繁多是西方近代女装的重点。 在外裙下通常有内裙、衬裙和底裙。 层层叠叠的裙子以它细腻精致、变化丰富的装饰形成着层叠的视觉效果,成为 18 世纪追求娇柔矫饰和官能享乐的象征。这种立体饰褶、服装面料的缝缀再造增加了服装在视觉上浮雕感、立体感。蕾丝是一种有透孔的网眼花边的织物, 通常织有图案。 最早是手工编织的织物,18 世纪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蕾丝的生产制造进入鼎盛时期。因为其华美的材质、 精致的手工和昂贵的价格是穿着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蕾丝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艺术的装饰经典。 洛可可时期女装的袖子由肩部到肘部是窄紧贴体的,蕾丝边饰由肘部垂下,自然的张开。蕾丝袖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有造型功能,使袖子整体呈现倒三角型的外观。这样的袖型在倒三角的躯干和矩形的下裙之间起到很好的视觉调和作用,与服装整体造型轮廓相搭配,从而把蕾丝从最初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演变为代表女性性感的服饰符号。花朵这个主题在洛可可服装领域主要表现在面料和装饰两个方面。 漩涡状的藤蔓、淡雅的花卉时常得以运用和展示。 刺绣工艺增添了贵族气质和浪漫气息。 花朵在洛可可服饰上的运用除了表现在面料的图案上,还表现在大量运用天然或人造花朵对服装进行装饰。人们常把洛可可风格的女装比喻成“盛大的花篮”,在这个花篮里除了鲜花、蕾丝,还有蝴蝶结和缎带。 它不仅运用在女装中,还大量频繁地出现在男装中,创造了男装装饰的鼎盛时代,装点着男装的浪漫飘逸。 18 世纪服装的装饰重心转向女装,缎带、蝴蝶结被女装采纳,并成为最典型的洛可可女装的装饰元素。褶边、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女装在装饰手法上另一重要特色。 褶边是指将窄条形的面料捏叠成褶,在面料上整烫固定,形成两侧起伏的褶饰。 褶边这种装饰常用于衣身边饰或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前胸、裙边等这样的表面装饰。 荷叶边是指将条形的面料一侧抽缩或捏褶,另一侧形成凹凸有致的波形边饰,宽窄根据具体装饰部位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荷叶边这种装饰在洛可可服饰中常用在裙服的袖口、罩裙前开缝的边缘以及内裙的底摆。 荷叶边和褶边所形成的波浪形边缘轮廓线以及锯齿凸凹的外观效果,使衣边不再平直单调,而是层次起伏、轻盈飘逸,极具女性特征。 这两种经典的装饰手段不仅是洛可可服饰装饰上的代表,而且它还延伸到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设计中,并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堆褶的装饰方法在洛可可女装中有多种变化形式,最有特点的一种是将裙摆的边缘向上堆褶后每隔一段距离扎系,使裙摆形成弧形帷幔,下面露出垂坠的衬裙。 这种样式的灵感来自室内布艺装饰的特点。 还有一种是将面料用针线在反面按照一定针法进行缝缀, 从正面看有凹凸的浮雕感,这种工艺方法在现代立体裁剪中叫做“堆积”。堆积和扎系出的褶皱,有的工整规矩,有的随意多变, 巨大的圆拱形的裙形上覆盖着帷幔样的褶皱。这种蓬起的视觉效果不仅丰富了面料机理,同时还体现了人工修饰的独具匠心。

总之,洛可可服饰成为西洋服装史上的一支奇葩。 凝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洛可可女装样式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的, 它所演绎的精致、华丽、优雅的性感,夸张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始终是时装设计的灵感源泉。 其流畅的裁剪、夸张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都是现代服装立体裁剪制作的始祖,极大影响着现代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 洛可可女装的外在人工装饰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因此,洛可可服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今天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波西米亚风格的荷叶边、婚纱中的罗布装饰造型以及极具女性特质的蕾丝都证明了洛可可服饰飘逸、性感、奢华的魅力和响。 无限华丽、细腻、繁缛的装饰美、工艺美、流动美涵盖了洛可可服饰的全部,使洛可可服饰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