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大全 » 古代有女扮男装的历史人物吗
扩展阅读
慕缇女装哪里买 2025-01-18 06:54:35

古代有女扮男装的历史人物吗

发布时间: 2023-02-17 15:04:22

①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历史上真的有花木兰这个人物吗

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方的一首长篇民歌《木兰辞》,叙述的是一位巾帼英雄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位巾帼英雄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习字、骑马射箭,能文能武。官差送来征兵通知时,父亲年岁已高且身体不好,不能上战场杀敌。花木兰没有兄长,弟弟又年幼,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父母无奈只好让她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之久,花木兰处处小心以防被人识破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她晚上睡觉从不敢脱衣。战场上她凭着一身好武艺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升为一名将军。
大军凯旋归来,皇上论功行赏,封花木兰为尚书郎。花木兰既不愿做官,也不贪图钱财,只想回乡侍奉爹娘。皇上应允,派人送她回乡。家人杀猪宰羊迎接花木兰的归来,她换上女装出来向送她回乡的同伴道谢,同伴们这才知道木兰竟然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我们知道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它最早的记载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那么,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么一位巾帼英雄,还是说它只是个民间故事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花木兰”只见于民歌《木兰辞》中,并无正史记载,她很可能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记录正史的人多了去了,何况木兰曾是军中人,军士众多,常年在外打仗,朝廷史官未必记得过来。况且,就连期中一些高官也没有全都载入正史。所以,史书上没有记载也不足为奇。更有人认为花木兰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其生长的年代还是唐朝初年。因为,只有唐初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征的规定,其他时期没有。
唐、宋、明三个朝代的名人、文人都认定历史上真有花木兰其人,最具说服力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他们对唐代史自然比后人更了解。杜牧的祖父杜佑就是唐初著名的史官,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同是唐初人,他对木兰的事迹更为了解,杜佑将木兰的故事传给孙儿杜牧,这应是最可靠的佐证。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杜牧的那首《题木兰庙》。从这些材料可认定,花木兰确实是历史人物,也的确代父出征过。至于南北朝的叙事民歌《木兰辞》,不过是文人夸大和修饰后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 历史上是真的有像花木兰这样女扮男装的士兵吗

很遗憾的说,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女扮男装当兵的,并没有!
当然女扮男装是很有可能的,不过军队可不是闹着玩的地方,虽然古代体检不严格,可还是得检查身体的,否则万一人家身体有疾,谁还会收一个累赘进来呢?



当然花木兰替父从军这样的故事,很是激励人,给很多的女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让女孩子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威武霸气,所以也不用太过认真的考证其真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源远流长的历史传说如果被证实是假的,该伤害多少人的心啊!

③ 男装大佬!历史上的唐朝真的很多女人扮男装吗

是的,这一点也有历史记载作为考证。比如太平公主在宴会上身穿男装,在江湖上行走的为父报仇的小娥也是时常以男装形象示人,在《内人双陆图》等画作中,也有很多男扮女装的形象出现。

④ 古代女扮男装的英雄(出花木兰外)

记载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宠妃末喜。

唐朝前期是妇女着男装的盛行时代。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他们的爱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装束,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边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饰物,有纷(拭器之巾)、(拭手之巾)、砺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仪态歌舞到高宗面前.

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⑤ 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是谁

战沙场的女将军、女扮男妆的出仕者。这里所要叙述的是后两种人。武都氐族人杨大眼妻潘氏是我们知道的早期协助丈夫领兵的将领。杨大眼仕拓跋魏,历官直阁将军、征虏将军、东荆州将军、武卫将军,屡次出征,与萧梁及荆州少数民族战斗。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战斗或打猎完毕,回到军营,夫妻同坐幕中,与部下将领、幕客随意交谈,笑声四起,杨大眼有时高兴地指着妻子对众人说:“此潘将军也。”可见夫妻情好之深,当众表现出来,不像后世人忌讳公开表达这种感情。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后来杨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阳,对丈夫不忠诚,被大眼杀死,与始初的情形迥异(《魏书·杨大眼传》、《北史·杨大眼传》)。 洗夫人(约512~602),南朝高凉郡(今广东南部)人,家族世代为越族首领,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协助长辈安抚部众,行军打仗。年长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冯氏来自北方,这时已四世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当地民情,号令不行,洗夫人婚后与冯宝共理政事,处理刑狱,告诫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严惩不贷,做到令行禁止。当侯景攻打台城,反对梁武帝时,高州刺史李迁仕伪称援助梁朝,召冯宝会师,洗夫人看出诈情,伪言贡献物资,率 兵袭击李迁仕,与陈霸先(后来的陈武帝)合作取得胜利。冯宝死后,洗夫人理事。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洗夫人儿子冯仆相助,洗夫人宁肯儿子被害,不从其乱。欧阳纥失败,陈朝因洗夫人功劳,封冯仆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将、石龙太守,洗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朝灭亡,洗夫人统辖广东诸郡,被尊为“圣母”,寻归顺隋朝,封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围攻广州,洗夫人发兵与战,亲自披甲,乘马,护卫隋朝使者裴矩,抚绥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为谯国夫人。洗夫人又上书揭发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隋朝查实,处理了赵讷,洗夫人奉诏书,奔走十几个州,安抚民众(《隋书·谯国夫人传》、《北史·谯国夫人传》)。 平阳公主是第一个领兵打仗获得成功的妇女。她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隋时与柴绍结婚。李渊太原起兵时,平阳公主正在长安,柴绍对公主说:你父亲起兵将要打京师,我应当去出力,但我们一起走走不了,怎么办呢?主很有主意地说:你快点放心走吧,我一个女子好说,自有走的办法。柴绍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户县,变卖家产招募人马,聚众数百人,树起反隋的旗帜,以响应她父亲。又派人联络当地小股反隋武装,占有户县、周至、武功等地,在军中申明纪律,禁止抢掠,老百姓高兴,很快众达7万,威振关中。隋炀帝的京师留守发兵攻打公主,公主屡次击败他们。李渊领兵渡过黄河,柴绍来迎接公主,公主率领精兵万余人,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在进军长安时,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继续统兵征战,她的部队称为“娘子军”。她曾驻军于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关,这个地区因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军事重镇。平阳公主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颂咏之作。明人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当时对瓦剌的斗争中也有平阳公主式的女英雄为国 立功。话说回来,平阳公主每战身着甲胄,或以军鼓指挥战斗,或执剑冲锋在前,大约是积劳的原因,起兵六年后公主亡故。对她的死,李渊极其悲伤,令丧礼加厚,送葬的仪仗队中要有羽葆(华盖)、鼓吹、大路(大辂,大车)、麾幢、虎贲、甲卒、班剑。羽葆是有大功勋的人才可能赐用的,李渊以此酬劳女儿助平天下的功劳,但是太常寺官员提出异议,说鼓吹是军乐,自古以来也没有用在妇人葬礼上的,不能用。李渊坚持原令,并开导说:像公主那样领兵征战,助建国家,古来也没有呀!用鼓吹军乐正合她的身份事绩。葬礼就按李渊的命令进行了(《新唐书·平阳公主传》、《旧唐书·柴绍传》)。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与丈夫的结合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她当妓女时,看中穷困的韩世忠,给予资助,使世忠后日得以发挥才能。当宋室南渡,苗傅、刘正彦废高宗立太子赵时,韩世忠领兵进讨,苗傅将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韩亮关押起来,寻又封梁氏为安国夫人,派她去招抚世忠,梁氏到军中,帮助世忠继续进兵,促成高宗复辟。随后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梁氏随世忠在军营,当战斗激烈时,亲自击鼓,鼓舞军士斗志和勇气,终于在将士通力奋战下打击了金军。世忠任宁武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开辟楚州,与士兵一同劳作,梁氏亲自织草帘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韩世忠传》)。梁氏贵为国夫人,从军打仗、生产,不畏劳苦,实有一番作为。她的生活,自会是充实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与石砫宣抚使马千乘结婚。石砫是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世袭,秦良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万历年间,明朝出兵攻打贵州播州少数民族,马千乘统帅3000人参加战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于骑射,兼通文词,见识高明,很有胆量,而且风度娴雅,见丈夫出 征,另外带领精兵500自备粮草从征,战斗结束,在川南的战功,他们夫妇数第一。马千乘死后,良玉代行其职。天启(1621~1627)时,明朝对辽东后金作战,秦良玉奉调领兵3000进驻山海关参战,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诰,又奉命回四川征兵,恰逢奢崇明、樊龙等在重庆、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为总兵官,统兵讨叛,取得胜利。在战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见敌即先逃遁,却嫉妒秦良玉的战功,秦良玉为此上书,指责那些人“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天启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礼对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数民族的土司而歧视她。 崇祯三年(1630),明朝因后金占据永平等城,又诏秦良玉率师勤王,良玉捐家产助明朝,进京,受崇祯帝召见。后金军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参加对农民军的战争。川抚邵捷春不懂军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挥下要吃败仗,但无力改变 他的军事部署,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三万人被张献忠打得全军覆没。秦良玉提出招兵二万,一半由自家供给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石砫坚守,后以年老病死。良玉统兵,号令严明,军纪严肃,其部在乡间称为“白杆兵”,很有战 斗力(《明史·秦良玉传》)。女将军之外,现在来看女扮男装的出仕者。 南朝时,浙江东阳女子娄逞,穿上男性服装诈称男子,她会下围棋,识字,能讲解书籍,凭借这些本事与官员交游,当官,做到扬州议曹从事。在这里,女儿身的真情被人发现,宋明帝刘撤掉她的官职,强令她返回原籍。娄逞没有 办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装离去,临行时叹惜地说:像我这样有能力,却不能跟男人一样在社会上活动,现在只好回家当老太婆去了,实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传附传》)!据《太平广记》记载,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属下官员张 死了,其妻冒充是张詧的弟弟,接着做官,最后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时蜀国女子黄崇嘏,改着男装,伪称为男人,也进入仕途,摄理司户参军,办事明快而有条理,又能作诗,受蜀相周庠的赏识,要把女儿嫁给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离开政府,回到临邛。 女子领兵和出仕的事实,向人们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仆、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打入仕途,管理国家大事,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是封建时代别内外的原则,不许“牝鸡司晨”的教条,把女子禁锢在家庭中、闺阁内,不许她们步入社会,进入官场。这就迫使一些有强烈斗争心并有才华的女子想方设法走向社会,女扮男妆的怪现象就是这样出现的。而她们的这一行动,竟被视为“人妖”,是不祥的兆头(《南史》)。那些女将军的出现,是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许,是例外,战争一结束就没有这种现象了。从平阳公主的葬仪之争上看,男子歧视女子,不承认她们的功绩。 第二,女将军的战绩表明,女子聪明才智不让于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战争场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够胜任。洗夫人、平阳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读者必会早有印象:绝不下于她们的丈夫。其实柴绍也是能人,《旧唐书》说他“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他去太原找李渊,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势,急往太原,后在统一战争中立功,表现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阳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于蔑视那些无能的明军将领,就在于她有勇有谋,智能在须眉之上。 第三,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女将领多,说明那时这些少数民族对妇女的压抑相对汉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许女子表现自己才能。封建时代歧视妇女的才能,认为她们愚昧,见识少,所谓“长头发,短见识”。上述事实,驳斥了这种观点。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样的,其实,根本的问题倒是社会对待男女不一样。由于男尊女卑,不允许女子发挥才能,说她们智能低下,不过是为说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们还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受教育得来的,进行社会实践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事政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以至处理家庭外部事务的权利,因而聪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无力,这不能责怪女性自身,它应当由压抑女性的社会制度来负责。不明究竟,反而倒果为因,污蔑女子低能,更加说明那种社会制度要不得,应当彻底改造,使女子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促进社会发 扮男装--盛唐妇女的性别意识 与北朝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同,盛唐时期从宫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图像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社会风尚的原因、过程,并进而分析图像和文字背后所隐含的盛唐妇女的性别意识。 在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里,“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经地义的规范,妇女的主要活动被局限在家内、院内、宫内,象北朝时期的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非常举动,是极其少见的情形,因此,一曲《木兰歌》,被千古传诵。 然而,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得知,“武德、贞观之时(618-649),宫人骑马者,依齐、周旧制,多著羃离。永徽(650-655)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684-704),帷帽大行,羃离渐息。中宗即位(705),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离之制。开元初(713),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天宝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舆服志》)可见,这一社会风俗从宫廷中开始,宫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马露髻驰骋,到穿男子衣,着男子靴。影响所及,天宝时已是内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装了。 这种社会风尚,在五十年代以来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发掘品中形象地展现出来。据笔者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统计,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的长乐公主墓,到天宝四载(745)的苏思勖墓,不论墓主人是女性还是男性,几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画、石椁线刻图、彩绘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装的形象发现。诚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墓葬中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唐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装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妇女社会风貌的真实体现。而且,考古发现更加丰富了我们根据文献记载所得的认识:1)从太宗贞观末期开始,女着男装的骑马俑,说明那时女子已着男子装,并乘马驰骋;2)在一个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装的形象越到盛唐时期所占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流尚所趋,但天宝以后,这一现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装的形象,不仅见于唐朝京师长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见于山西万荣、宁夏固原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说明这种风尚广泛流行于唐朝社会当中。从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贵戚到胡人首领、隐士等各阶层都有,说明这种形象受到广泛的喜好;4)墓葬壁画和石椁线刻图表现的是男装侍女的宫中形象,从她们所处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团扇、诗卷、包裹来看,应即《唐六典》所记的女性官员--宫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与壁画和线刻画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骑马俑,则更能说明盛唐妇女的外部形象,如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彩绘骑马带猞猁狩猎女俑,和同类形象的男俑没有多少区别。 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经指出的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受胡化影响、皇族有胡人血统、尚武风气等都有关系。从这种风气开始的贞观时期所发生的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来看,贞观初身着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进入中国,可能是男装,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妇女当作时髦装束的原因之一。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装束,参加内宴。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个原因。 从总体上看,唐朝前期的社会选择,并不象其他时代那样排斥女性,我们只要把唐朝前期这些女扮男装的图像,拿来和汉魏时期的最为流行的“贞妃烈妇”图或唐代以后闺门之内的妇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显出盛唐女子的社会风貌。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别区分当然是无法泯灭的。因此,当时的女性在展现外部形象时,有时是用男性服装来改变自己的女性特征,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不论墓主人是女性还是男性,墓葬中都绘制有女扮男装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盛唐时代某些社会选择的性别区分并不严格,不论是长安宫廷的妇女,还是边州吐鲁番地区的大女,她们本身恐怕没有那么严重的女性意识。 唐朝中晚期,传世的图像和考古资料都再也见不到女扮男装的妇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兰、鱼玄机,无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出家入道,或当情人,前者因为被迫写诗赞颂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杀;后者则只能看着新进士的题名,“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了。

⑥ 古代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天波府佘太君
荷香凝
妇好(周朝)
女娲,
黄道婆,
花木兰,
梁红玉,
冯婉贞.
汉代开国第一后-吕稚;
南北宋朝最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才女-卓文君,蔡文姬;
和亲公主-王昭君;
中国第一女皇帝-武则天;
中国第一女首相—上官婉儿;
代父从军-花木兰;
战场巾帼-杨门女将,穆桂英;
一代皇后-孝庄太后;
巾帼烈女-冯婉贞,秋瑾,粱红玉

⑦ “花木兰”真的有原型吗,女扮男装不怕被发现吗

有原型,一般打仗的时候没人注意她的样貌,而且她打扮的也特别像爷们,但是最后后还是有人发现了

⑧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扮男装者

战沙场的女将军、女扮男妆的出仕者。这里所要叙述的是后两种人。武都氐族人杨大眼妻潘氏是我们知道的早期协助丈夫领兵的将领。杨大眼仕拓跋魏,历官直阁将军、征虏将军、东荆州将军、武卫将军,屡次出征,与萧梁及荆州少数民族战斗。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战斗或打猎完毕,回到军营,夫妻同坐幕中,与部下将领、幕客随意交谈,笑声四起,杨大眼有时高兴地指着妻子对众人说:“此潘将军也。”可见夫妻情好之深,当众表现出来,不像后世人忌讳公开表达这种感情。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后来杨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阳,对丈夫不忠诚,被大眼杀死,与始初的情形迥异(《魏书·杨大眼传》、《北史·杨大眼传》)。

洗夫人(约512~602),南朝高凉郡(今广东南部)人,家族世代为越族首领,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协助长辈安抚部众,行军打仗。年长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冯氏来自北方,这时已四世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当地民情,号令不行,洗夫人婚后与冯宝共理政事,处理刑狱,告诫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严惩不贷,做到令行禁止。当侯景攻打台城,反对梁武帝时,高州刺史李迁仕伪称援助梁朝,召冯宝会师,洗夫人看出诈情,伪言贡献物资,率

兵袭击李迁仕,与陈霸先(后来的陈武帝)合作取得胜利。冯宝死后,洗夫人理事。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洗夫人儿子冯仆相助,洗夫人宁肯儿子被害,不从其乱。欧阳纥失败,陈朝因洗夫人功劳,封冯仆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将、石龙太守,洗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朝灭亡,洗夫人统辖广东诸郡,被尊为“圣母”,寻归顺隋朝,封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围攻广州,洗夫人发兵与战,亲自披甲,乘马,护卫隋朝使者裴矩,抚绥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为谯国夫人。洗夫人又上书揭发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隋朝查实,处理了赵讷,洗夫人奉诏书,奔走十几个州,安抚民众(《隋书·谯国夫人传》、《北史·谯国夫人传》)。

平阳公主是第一个领兵打仗获得成功的妇女。她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隋时与柴绍结婚。李渊太原起兵时,平阳公主正在长安,柴绍对公主说:你父亲起兵将要打京师,我应当去出力,但我们一起走走不了,怎么办呢?主很有主意地说:你快点放心走吧,我一个女子好说,自有走的办法。柴绍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户县,变卖家产招募人马,聚众数百人,树起反隋的旗帜,以响应她父亲。又派人联络当地小股反隋武装,占有户县、周至、武功等地,在军中申明纪律,禁止抢掠,老百姓高兴,很快众达7万,威振关中。隋炀帝的京师留守发兵攻打公主,公主屡次击败他们。李渊领兵渡过黄河,柴绍来迎接公主,公主率领精兵万余人,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在进军长安时,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继续统兵征战,她的部队称为“娘子军”。她曾驻军于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关,这个地区因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军事重镇。平阳公主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颂咏之作。明人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当时对瓦剌的斗争中也有平阳公主式的女英雄为国

立功。话说回来,平阳公主每战身着甲胄,或以军鼓指挥战斗,或执剑冲锋在前,大约是积劳的原因,起兵六年后公主亡故。对她的死,李渊极其悲伤,令丧礼加厚,送葬的仪仗队中要有羽葆(华盖)、鼓吹、大路(大辂,大车)、麾幢、虎贲、甲卒、班剑。羽葆是有大功勋的人才可能赐用的,李渊以此酬劳女儿助平天下的功劳,但是太常寺官员提出异议,说鼓吹是军乐,自古以来也没有用在妇人葬礼上的,不能用。李渊坚持原令,并开导说:像公主那样领兵征战,助建国家,古来也没有呀!用鼓吹军乐正合她的身份事绩。葬礼就按李渊的命令进行了(《新唐书·平阳公主传》、《旧唐书·柴绍传》)。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与丈夫的结合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她当妓女时,看中穷困的韩世忠,给予资助,使世忠后日得以发挥才能。当宋室南渡,苗傅、刘正彦废高宗立太子赵时,韩世忠领兵进讨,苗傅将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韩亮关押起来,寻又封梁氏为安国夫人,派她去招抚世忠,梁氏到军中,帮助世忠继续进兵,促成高宗复辟。随后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梁氏随世忠在军营,当战斗激烈时,亲自击鼓,鼓舞军士斗志和勇气,终于在将士通力奋战下打击了金军。世忠任宁武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开辟楚州,与士兵一同劳作,梁氏亲自织草帘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韩世忠传》)。梁氏贵为国夫人,从军打仗、生产,不畏劳苦,实有一番作为。她的生活,自会是充实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与石砫宣抚使马千乘结婚。石砫是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世袭,秦良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万历年间,明朝出兵攻打贵州播州少数民族,马千乘统帅3000人参加战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于骑射,兼通文词,见识高明,很有胆量,而且风度娴雅,见丈夫出

征,另外带领精兵500自备粮草从征,战斗结束,在川南的战功,他们夫妇数第一。马千乘死后,良玉代行其职。天启(1621~1627)时,明朝对辽东后金作战,秦良玉奉调领兵3000进驻山海关参战,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诰,又奉命回四川征兵,恰逢奢崇明、樊龙等在重庆、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为总兵官,统兵讨叛,取得胜利。在战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见敌即先逃遁,却嫉妒秦良玉的战功,秦良玉为此上书,指责那些人“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天启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礼对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数民族的土司而歧视她。

崇祯三年(1630),明朝因后金占据永平等城,又诏秦良玉率师勤王,良玉捐家产助明朝,进京,受崇祯帝召见。后金军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参加对农民军的战争。川抚邵捷春不懂军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挥下要吃败仗,但无力改变

他的军事部署,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三万人被张献忠打得全军覆没。秦良玉提出招兵二万,一半由自家供给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石砫坚守,后以年老病死。良玉统兵,号令严明,军纪严肃,其部在乡间称为“白杆兵”,很有战

斗力(《明史·秦良玉传》)。女将军之外,现在来看女扮男装的出仕者。

南朝时,浙江东阳女子娄逞,穿上男性服装诈称男子,她会下围棋,识字,能讲解书籍,凭借这些本事与官员交游,当官,做到扬州议曹从事。在这里,女儿身的真情被人发现,宋明帝刘撤掉她的官职,强令她返回原籍。娄逞没有

办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装离去,临行时叹惜地说:像我这样有能力,却不能跟男人一样在社会上活动,现在只好回家当老太婆去了,实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传附传》)!据《太平广记》记载,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属下官员张

死了,其妻冒充是张詧的弟弟,接着做官,最后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时蜀国女子黄崇嘏,改着男装,伪称为男人,也进入仕途,摄理司户参军,办事明快而有条理,又能作诗,受蜀相周庠的赏识,要把女儿嫁给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离开政府,回到临邛。

女子领兵和出仕的事实,向人们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仆、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打入仕途,管理国家大事,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是封建时代别内外的原则,不许“牝鸡司晨”的教条,把女子禁锢在家庭中、闺阁内,不许她们步入社会,进入官场。这就迫使一些有强烈斗争心并有才华的女子想方设法走向社会,女扮男妆的怪现象就是这样出现的。而她们的这一行动,竟被视为“人妖”,是不祥的兆头(《南史》)。那些女将军的出现,是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许,是例外,战争一结束就没有这种现象了。从平阳公主的葬仪之争上看,男子歧视女子,不承认她们的功绩。

第二,女将军的战绩表明,女子聪明才智不让于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战争场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够胜任。洗夫人、平阳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读者必会早有印象:绝不下于她们的丈夫。其实柴绍也是能人,《旧唐书》说他“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他去太原找李渊,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势,急往太原,后在统一战争中立功,表现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阳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于蔑视那些无能的明军将领,就在于她有勇有谋,智能在须眉之上。

第三,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女将领多,说明那时这些少数民族对妇女的压抑相对汉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许女子表现自己才能。封建时代歧视妇女的才能,认为她们愚昧,见识少,所谓“长头发,短见识”。上述事实,驳斥了这种观点。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样的,其实,根本的问题倒是社会对待男女不一样。由于男尊女卑,不允许女子发挥才能,说她们智能低下,不过是为说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们还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受教育得来的,进行社会实践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事政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以至处理家庭外部事务的权利,因而聪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无力,这不能责怪女性自身,它应当由压抑女性的社会制度来负责。不明究竟,反而倒果为因,污蔑女子低能,更加说明那种社会制度要不得,应当彻底改造,使女子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促进社会发
扮男装——盛唐妇女的性别意识
与北朝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同,盛唐时期从宫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图像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社会风尚的原因、过程,并进而分析图像和文字背后所隐含的盛唐妇女的性别意识。
在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里,“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经地义的规范,妇女的主要活动被局限在家内、院内、宫内,象北朝时期的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非常举动,是极其少见的情形,因此,一曲《木兰歌》,被千古传诵。
然而,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得知,“武德、贞观之时(618-649),宫人骑马者,依齐、周旧制,多著羃离。永徽(650-655)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684-704),帷帽大行,羃离渐息。中宗即位(705),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离之制。开元初(713),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天宝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舆服志》)可见,这一社会风俗从宫廷中开始,宫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马露髻驰骋,到穿男子衣,着男子靴。影响所及,天宝时已是内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装了~

⑨ 古时候有哪些著名的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的名人



《长安十二时辰》自暑假热播以来,无论是剧中的人物造型,还是其所还原的大唐市井生活中所展现的“大唐本味”,都为广大网友津津乐道。在近几集中热扎依“女扮男装”的剧情引人关注,似乎,“女扮男装”是古装剧中必不可少的套路。然而,比起影视剧,历史上的“女扮男装”(甚至是“男扮女装”)就惊险刺激多啦!一起来和文史君看看吧!

一、为礼制所禁的“异装”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分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以他们对事物的了解,通过给世间万物命名来界定一切,建立社会秩序——在古代中国可以称之为“礼”。对于人们来说,未知的或者说定义模糊不清的事物(有时候是人)是危险的,而跨越定义之间的行为则被视为是不详的禁忌行为。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男女之间的差别无疑是被过分放大了。在此,且不论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但至少在性别观念确立以后,在男女之间的鸿沟就犹如红海一般,逐日扩大缝隙。《礼记·内则》记载:“男女不通衣裳”,服制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服制在代表等级和身份的同时,也明确的划分了男女双方的性别领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历史上的异装现象是和异端、灾难等不详的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异装现象,指的是异装者(女性或是男性)打破社会设置的性别着装要求,通过穿着异性服饰来模糊自身性别的一种特殊着装现象。在双方的社会角色扮演中,史上记载的最早的跨越男女服制的挑战者是夏桀的宠妃末喜(史上又称“穏嬉”、“末嬉”、“妹喜”、“未喜”等)。《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说末喜是“女儿行,丈夫心。”《晋书·五行志》记载,末喜喜好戴男子所服之冠。这种特殊的衣着喜好,结合着她这“亡国妖姬”的历史形象,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长期为礼制所禁止的异装行为在历史上一直与“服妖”捆绑在一起,而唐朝可能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异装者时代”。女性在“女扮男装”的文学游戏中还有望通过异装来模糊男女性别,获取建功立业的通行证,来努力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男性的异装者则陷入了逃避现实的窠臼。

⑩ 历史上女扮男装的女英雄有谁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2009年汇集了中国影坛巨星赵薇,陈坤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真实自然感人堪称经典,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等多项大奖。中文名:花木兰别名:木兰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不详出生日期:412年逝世日期:502年(一说不愿为妃后自杀)职业:女将主要成就:代父出征,抗击柔然追封为孝烈将军目录简介故里考证文化展开简介故里考证文化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生平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像。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太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了。比一般从军的人困难多了!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民歌历史上有一篇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也是长篇叙事诗、咏史诗。木兰辞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编辑本段故里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据了解,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关于花木兰故里的传说就众说纷纭,难于确定。[1]“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南阳知府顾嘉蘅就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而书写的一副名联。这举世称道的感叹与超然,是否开释今人木兰故里之争。木兰故里明《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位于滠水河畔,那里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个高约7米,底直径20余米的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穿过将军坊,但见木兰殿内供奉木兰将军的三座塑像。一为立像,花木兰手牵骆驼征战沙场;一为坐像,花木兰身披盔甲,荣归故里;一为女儿像,“著我旧时装”,还原女儿身。不只于此,历史上的木兰山建有木兰庙。唐会昌年间,大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在木兰山游历时写下了《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双方“铁证”在持,孰为木兰故里?[2][1][3-5]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6]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 木兰祠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7]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8-12]葬地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谷熟县(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编辑本段考证相关记载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 花木兰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再说“朱”姓木兰。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上,山上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据《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得一女,十八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明代焦绂在《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年代考证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 花木兰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而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等等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第二种说法是:这种说法来自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线娘验明她女性身份,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隋唐演义》第56、57、60回[13])。《木兰从军》原文: 油画花木兰像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翻译: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皇上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买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余年之久,屡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关于木兰的诗木兰歌作者:韦元甫唐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木兰诗》原文: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 木兰从军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问木兰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在市集里四处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鸣溅溅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每间房子都要进去看看,坐坐每间房子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1]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花黄(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木兰花 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14]
题木兰庙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戏题木兰花白居易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15]编辑本段文化木兰之乡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木兰文化节(20张)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4]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花木兰》剧组(8张)),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7]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6]木兰辞历史上有一篇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也是叙事诗、咏史诗。木兰诗详见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相关影视等作品1927版电视剧1939版电视剧1951版电视剧1956年大陆戏剧1961版电视剧1964版电影1996年台湾版杨丽菁主演电视剧1996年、1997年时爱红、何赛飞主演电视剧1998台湾版袁咏仪、赵文卓主演电视剧1998香港TVB版陈妙瑛、王喜主演电视剧1998年迪士尼版动画片2004年迪士尼版第二部动画片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叶蓓的歌曲郑融的歌曲2011年中国大陆电视剧女子组合‘Angel Girl’演唱曲目词条图册更多图册中国古代四大女中豪杰参考资料1. 网络文库 木兰诗译文 .网络文库[引用日期2013-03-25].2. 电影《花木兰》开拍 再引起“木兰故里”之争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3-28].3. 河南省虞城县被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3-25].4. 虞城的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魏木兰(花木兰) .商务部[引用日期2013-03-25].5. 探秘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二瞻仰木兰祠(图)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2013-03-25].6. 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2013-03-25].7. 木兰故里在虞城 .商务部[引用日期2013-03-25].8. "中国木兰之乡"花落河南虞城 木兰祠至今保存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03-25].9. 花木兰 .北京农学院工会[引用日期2013-03-25].10. 河南虞城:木兰文化,价值不可限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引用日期2013-03-25].11. 花木兰是否确有其事? .工人日报[引用日期2013-03-25].12. 花木兰故里商丘虞城县的木兰祠 .东北网[引用日期2012-010-1].13. 隋唐演义 第56回 啖活人朱灿兽心 代从军木兰孝父 .搜狐读书[引用日期2013-03-27].14. 赞美花木兰的诗句 .网络知道[引用日期2012-12-29].15. 有关描写花木兰的诗句 .网络知道[引用日期2012-12-29].开放分类:英雄 , 虞城县 , 商丘市 , 木兰诗 , 郭茂倩 2.1927版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3.1939版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4.1951版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5.1956年大陆戏剧编辑本义项 6.1961版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7.1964版电影编辑本义项 8.1996年台湾版杨丽菁主演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9.1996年、1997年时爱红&何赛飞主演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10.1998台湾版袁咏仪、赵文卓主演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11.1998香港TVB版陈妙瑛、王喜主演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12.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编辑本义项 13.1998年迪士尼版动画片编辑本义项 14.叶蓓的歌曲编辑本义项 15.郑融的歌曲编辑本义项 16.斯普公司开发的游戏编辑本义项 17.厦门花屋编辑本义项 18.2011年中国大陆电视剧编辑本义项 19.英雄杀花木兰编辑本义项 20.单机游戏花木兰编辑本义项 21.女子组合‘Angel Girl’演唱曲目编辑本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