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大全 » 民国时女装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羽绒服和大衣哪个更保暖 2024-11-23 10:52:56
多拉美睡衣是哪个厂 2024-11-23 10:52:18
网上买潮牌在哪里买 2024-11-23 09:06:59

民国时女装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4-03-27 15:55:07

A. 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欲望的实现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到满足,一种是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则有惬意的情感体验 ;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有焦虑之感。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政权,一夜之间旗女装束销声匿迹。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在乱世中酿成,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摒弃硬朗造型的满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体现。

西方立体结构的裁剪方式传入中国以后,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西方服饰强调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夸张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民国旗袍以人体为主要设计对象,开省收腰,缩短长度,表现体态,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由于民国妇女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已经开始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其造型特点是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趋向于简洁,力求淡雅,在满足当代妇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体的自然曲线美,让妇女从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国旗袍经历了经典和改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阶段引入西方立体裁剪,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接近东方人的审美理想与习惯,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诗人认为“诗以若有若无为美”,因此,人体自然三围曲线造型的旗袍被称为中国女装国粹,讲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韵。

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它是顺其自然地由主体意识不断调节,而使之同外界的条件相适应,达到美与人体自然曲线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国人的审美要求。

B. 民国名媛穿着

民国服装;旗袍;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的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走向衰落和蜕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新服装孕育新生的时期。旗袍作为民国时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她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伴随着整个民国社会。

一、民国初年的旗袍

在民国初期,整个国家社会一直处在革命与动荡中,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而且开始注重体现女性的曲线。

二、20年代崭露头脚

随着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西方大量的女装样式流入中国,许多报刊、杂志都进行大篇幅的刊载;当时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也带回了许多国外的思想和服装;当时的许多女装设计师们都跟随西方模仿西方的样式设计女装。因而西方的女装大量充斥在社会上,而且这些服装样式和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并推崇。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的旗袍诞生。在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已略显腰身。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2]。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的小腿。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个20年代,中西交流的机会增多,从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三、走向经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最为壮烈,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此时也是女性进步思想和自我意识最为活跃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灿烂繁荣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这时期,旗袍被很多中学、大学采用为校服。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更能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1934年就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从而符合了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四、经典的延续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普遍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脑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就不足为奇了。抗战初期的上海还一度流行用国产白棉布或毛蓝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极为简单,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为日常服装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们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们的热情似乎完全转到了革命和劳动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适、悠闲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更多的代表劳动女性,适合劳动女性,能展现新时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装成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隐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里,至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到此结束。

图片参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烟草广告。署名之光(谢之光)。发式袖端仍带20年代余韵,整件旗袍的风格已开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4)受欧美影响,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丝织品用来做旗袍了,开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阴丹士林蓝布面料作礼服在月份牌画中处理得更像丝绸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C. 民国风有哪些女装品牌

民国是一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年代,流传着很多的诗句和故事,新旧交替所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让人动容。近年来也有很多的影视作品采取民国的背景,而里面的服饰也让人心生欢喜。民国风的服饰如今也开始受到很多的关注,无论是旗袍还是其他的元素都非常受到欢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墨曲

墨曲,该品牌源自《离骚》当中的“背绳墨与追曲兮”旨在彰显个性,崇尚自由,不拘一格,追求独有乐趣,坚持自身风格,在服装设计过程当中采用棉麻天然面料,结合现代时装设计需求,使服装体现出个性之美。其中秋冬新款的一些民国风的服饰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花禅

旗袍是民国时尚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新思想的冲击之下,旗袍服饰上有新潮的设计也有传统的文化,绽放不同的美感。花禅女装的旗袍系列以中国民清时期的旗袍式样为基调,传承并发扬海派京派旗袍的特色,经典而又时代感,充分体现优雅却不失东方神韵的`高贵。

阿尤

20年文化美学的洗礼和凝练,阿尤举手投足之间流露高雅气质和内蕴的低调性感,处处窥见她身上文化美学的魅力与知识的淬炼。阿尤女装的旗袍并不是传统的旗袍,而是用传统的元素加上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带来更加新颖的设计,不仅更适合现代穿着也更显独特。

尚默

尚墨女装将年代感的复古元素融入到时尚廓型的服装设计当中,让每一件商品更是一种记忆或是一种情感,让人觉得有曾经相识的亲切,却有无比新鲜的惊喜,简洁而雅致,时尚又从容,不仅有传统的元素也有着时尚的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D. 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E. 民国时期女人们旗袍里穿的是裤袜还是丝袜

丝袜。

民国时期裤袜还没有出现,所以,旗袍里应该是穿的丝袜。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奎恩设计的超短裙风靡全球。裙子越来越短,高筒袜相形见绌,吊带袜被抛弃。袜子与内裤成为一体,连裤袜诞生。它的舒适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对它宠爱有加,这一款型经久不衰。同长袜一样,连裤袜材质很多,有棉质、尼龙、天鹅绒、包芯丝、羊毛混纺等。通常为丝袜。

(5)民国时女装图片大全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F. 46-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九)民国时期服装(6)

我国时装的出现是在民国初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的穿着观念开始解放并日趋西化,女装从封闭、臃肿变为简单、大方、得体。款式翻新的连衣裙、披肩、刺绣内衣、衬衫、浴衣、晨衣、晚礼服开始流行起来。

20世纪40年代,男女 服饰风格愈加西化 ,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当时上海滩流行一首新 《竹枝词》 ,词中道:“ 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 。”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装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不断有了新的着装审美观念。

20世纪初期,洋货不断充斥中国市场,国外的一些服装款式和裁剪手段也传入中国,连衣裙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穿连衣裙的人多限于城市中的少数妇女。连衣裙的款式多是西方服装款式结构,如 晚礼服、披肩式、背带式喇叭形 等。

西方的连衣裙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被中国妇女接受,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女子习惯于穿裙装,对裙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连衣裙不断地发展穿连衣裙的妇女也越来越多。

连衣裙与旗袍相比,外形款式变化丰富,如 上贴凳慎下散、公主线形、自然线形、喇叭线形、X线形 等。从种类上分有衬衣式连衣裙、外衣式连衣裙、背带式连衣裙、挂脖式连衣裙、大衣式连衣裙等。

20世纪20年代末,胸罩从海外传入中国,当时人们称之为“ 义乳 ”。

最初,国内妇女并不习惯使用,电影女明星成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

阮玲玉 是最早戴“义乳”的中国妇女之一。在银幕上,她内着义乳、外穿旗袍显核粗销现出完美的身体曲线,给观众以惊艳的感受。随之,被称为“义乳”的胸罩慢慢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普及开来。

20世纪前半叶,由于沿海商埠地区和大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变化较快,而边远山区农村与之相比, 竟相差有近300多年 。

例如 ,当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时髦妇女已经穿着贴身旗袍、头上烫发、脚穿高跟鞋时,河北、甘肃等地农村妇女头上还戴着明朝样式的头箍、帽子,足下依旧缠着一双“三寸金莲”,身上穿镶绲衣袖改游的袄裙或老式大裆裤,这反映出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