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大全 » 古代女生裙子的称呼
扩展阅读
冰激凌机器皮带多少钱 2025-02-09 03:07:02
北京哪里孕妇装比较多 2025-02-09 01:46:07

古代女生裙子的称呼

发布时间: 2022-07-17 11:08:51

㈠ 用来形容古代女子衣裙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霓裳羽衣、花枝招展、布裙荆钗、锦衣绣袄、衣香鬓影、

㈡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什么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据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西汉:曲裾深衣、襦裙
东汉: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为高腰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装

㈢ 古代女子的裙子,为什么叫做“石榴裙”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历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详见《网络》http://ke..com/view/7087.htm

㈣ 要古代裙子的名字

梅花纹纱袍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
丝绸罩衣
菊纹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缕金挑线纱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撒花烟罗衫
百花曳地裙
云纹绉纱袍
藕丝琵琶衿上裳
紫绡翠纹裙
软毛织锦披风
织锦镶毛斗篷
素绒绣花袄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
刺绣妆花裙
薄罗长袍
勾勒宝相花纹服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宫缎素雪绢裙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琵琶襟上衣
云雁细锦衣
弹花暗纹锦服
妆缎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晕春锦长衣
对襟羽纱衣裳
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
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
织锦皮毛斗篷
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
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
暗花细丝褶缎裙
金丝织锦礼服
烟云蝴蝶裙
撒花纯面百褶裙
苏绣月华锦衫
四喜如意云纹锦锻
挑丝双窠云雁装
碧霞云纹霞帔
翡翠撒花洋绉裙
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
乌金云绣衫
蝶戏水仙裙衫
软银轻罗百合裙
漩涡纹纱绣裙
如意云纹衫
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
十二破留仙长裙
乳云纱对襟衣衫
绣刻丝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缎地绣花百蝶裙
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
缎绣氅衣
五彩缂丝衫
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
缎织掐花对襟外裳
盘金彩绣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
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
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
白玉兰散花纱衣
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
古烟纹碧霞罗衣
散花如意云烟裙
烟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
桃花云雾烟罗衫
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
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
云丝披风
柔绢曳地长裙
团锦琢花衣衫
金边琵琶襟外袄
粉霞锦绶藕丝缎裙
窄衣领花绵长袍
细纹罗纱
锦绣双蝶钿花衫
月牙凤尾罗裙
翡翠烟罗绮云裙
绣衫罗裙
请问需不需要古代女子的发髻名称呢?我可以附送哦~
古代女子发髻的名称繁多,如:九鬟仙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节晕髻,半翻髻,愁来髻等等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O(∩_∩)O

㈤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1、汉朝的留仙裙—绉褶的裙,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

(5)古代女生裙子的称呼扩展阅读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石榴裙,其特点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华贵。

间色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名称始于宋朝,也称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㈥ 为什么称呼中国古代女子为红袖和红裙呢

1."红袖“词义
女子,女人,侍女;侍读的女子
解释
1. 女子的红色衣袖。 南朝 齐 王俭 《白紵辞》之二:“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 唐杜牧 《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2. 指美女。 唐 元稹 《遭风》诗:“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 清 孙枝蔚 《记梦》诗:“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殷勤。”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 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红袖添香: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语出: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红袖添香”在古代的诗文里屡见不鲜,隐约与蒲松龄的鬼故事有联系。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但《清诗别裁》中却没有席佩兰,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 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新楼作伴 黎阳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携手相看徘徊处,知音鸳侣共徜徉。

2.“红裙”义项一:红色裙子。 南朝·陈后主《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绿绮自难徽。” 唐·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皇甫松《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义项二:指美女。 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宋·施彦执《北牕炙輠》卷下:“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觞,盘列珍羞。” 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尊有绿蚁,座有红裙,与你痛饮一回何如?”

此二者均借指女子,所以“称呼中国古代女子为红袖和红裙”!!!

㈦ 中国古代女子别称有:红袖;红裙;红粉;红颜;粉黛;裙钗。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 解释如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二、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三、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六、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八、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㈧ 齐胸襦裙是哪个朝代的哪个朝代还有什么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齐胸襦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
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至今没有服装文物出土。
唐代流行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会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现诃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诃子(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还有去了上襦只穿诃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当时女性礼服。
坦领,又称U领,坦领襦裙汉服半臂中的一种,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8)古代女生裙子的称呼扩展阅读
宋朝对襟襦裙:宋朝汉族女服以襦裙为主,最常见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内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对襟上襦穿成交领者。
元代后期袄裙:元代后期至明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但妇女劳动时也常会把上衣束在裙内或在衣外系上围裙[4]。襦裙从战国延续至清代,历经二千多年,一直保持基本形制。
清代易服:清初汉族女性依然穿着明代的服饰,最迟至雍正年间部分清代汉女服饰也受到满族服饰影响,由交领变成厂字领式的大襟、琵琶襟等,大襟延续汉族传统的“右衽”开襟形式。
有人因此认为清代汉女袄裙领型是因强制易服而来,并非正常的演变、衔接、传承,认为这并非“汉服”;然而有学者指出清代袄裙维持汉族女性两节穿衣的传统,可视为明装或明朝样式的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齐胸襦裙

㈨ 古代的裙子有那些(名字)

图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国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从裳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大量资料来看,人们下体穿著裙子,大约是汉代以后才开始的风习,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狭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汉代妇女穿裙的例证。形象资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许多穿裙的妇女。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也没有缘边,当时称\"无缘裙\"。

《汝南先贤传》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无缘\",《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指的都是这种裙式。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色彩愈加丰富,裙上的装饰也日益讲究,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一种名为\"间色裙\"的裙子,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而成,整条裙子在制作时被剖成数道,几色相间,交映成趣。开始时间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红绿、红黄等。后来,整条裙子被剖的来愈多,间色的布幅也相应地变得愈来愈窄,颜色也就愈来愈丰富。

甘肃酒泉丁家闸古墓壁画上的妇女,就穿着这种样式的裙子。南北朝时期的裙子也很有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裙上的纹饰明显增多,唐代的陆龟蒙曾著有《纪锦裙》一文,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备加赞叹,详细生动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锦裙一幅示余:长四尺,下广上狭,下阔六寸,上减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则左有鹤二十,势如飞起,率曲折一胫,口中衔草?辈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又以花卉均布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细点缀其中,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皎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涂染,綟亘环佩,云隐涯岸,浓淡霏拂,霭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别。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简直成了一件专供欣赏的工艺精品了。

隋代妇女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妇女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妇女所采用,不过间色的道数越来越多,间道也更为狭窄,整条裙子常被剖成12间道,俗谓\"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据说这种裙子为隋炀帝时所创,在当时有\"仙裙\"之美誉。唐刘存《事始》中即有\"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记载。唐代妇女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裙裙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为显示裙子的修长,妇女着裙时多将裙腰束在胸部,有时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有时在地下还拖曳一截。唐人诗文中常提及这种情况,如王建《宫词》谓:\"黛眉小妇砑裙长\";王翰《观蛮童为伎作》诗:\"长裙锦带还留客\";孟浩然《春情》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等等。形象资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图》、《执扇仕女图》中,都绘有穿曳地长裙的妇女形象。为不妨碍活动,当时妇女穿着这种长裙劳作时,多特地将裙幅撩起,并在腰间以带系之。这样一来,裙裾就不会拖曳在地了。作这种装束的妇女形象,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妇女的裙子宽度,一般以广博为尚,大多数妇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罗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旧唐书》中所记载的布幅宽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当于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宽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妇女除六幅外,还有用7幅、8幅为之者,如曹唐《小游仙诗》所称:\"书破明霞八幅裙\"。这类裙式,不仅影响到穿著者的活动,而且还造成了用料上的极大浪费,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书·车服志》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过三寸。\"唐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丰富,年轻妇女最喜爱的是一种鲜艳的红裙。

唐人小说中的青年妇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时就一直穿着这种裙子。唐诗中对此也颇多述及,如元稹《樱桃花》诗:\"花(土+专)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等。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后来,\"石榴裙\"就被当作妇女的代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听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种红裙的染料,因此红裙又被称为\"茜裙\",如李群玉《黄陵庙》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李中《溪边吟》诗:\"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除红裙以外,唐代妇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飞又穿碧绿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红裙、翠裙虽然鲜艳,但毕竟都是单色,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晕色,即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染成色彩相间之状,两色之间的交接部分无明显界限,过渡自然,呈现出晕染效果,因此被称为\"晕裙\"。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穿这种裙子的妇女形象。这个时期的裙子装饰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画的,称\"画裙\";有在裙子上镶嵌珍珠的,称\"真珠裙\"等等。最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所创制的百鸟毛裙。

据《新唐书·五行志》记:\"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在当时妇女中特别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杀殆尽,后来因为受到朝廷的干预,才被禁止。

宋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通常的裙围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制成的。随着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裥也就明显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裥的做法由来已久,相传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飞燕起舞,正当飞燕舞蹈时,大风骤起,飞燕飘然如仙,成帝担心她被风吹走,特叫侍从拽住她的衣裙。风停之后,在飞燕的裙子上留下许多绉纹,其他宫女看见后觉得十分奇特,于是就纷纷在裙子上折叠成裥,取名\"留仙裙\"。当然,这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事实上裙子施裥,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因为在裙上折裥之后,裙幅便可增加,裙围也可增大,这样对穿着者的蹲坐行走比较有利。从大量资料来看,裙上施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风习,在此以前,尚不见折裥裙踪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无裥女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到了东汉以后,裙上施裥已成通例。

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中就有\"罗裙宜细简\"的说法。宋代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裥越细,因此有\"百叠\"、\"千裙\"的形容。宋人诗词中常有描述,如吕渭志《千秋岁》词:\"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裥如眉皱。\"红衣宫女《裙带间六言诗》:\"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縰縰云轻。\"宋代士庶妇女出行,喜欢骑驴,《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乘驴出行的妇女,为了乘骑的方便,妇女多穿一种前后开衩的\"旋裙\",这种旋裙最初多用于女妓,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士庶妇女的一种服装。至于宫廷嫔妃,则穿一种前后相掩的长裙,走起路来裙裾扫地,名谓\"赶上裙\",因前后都可开合,有别于圆围一体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为\"服妖\"。流行于唐代的镀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过多用于宫娥舞妓。宋人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如欧阳修《鼓笛慢》词:\"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张先《踏莎行》词:\"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

\"富贵之家也有用郁金香草来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为黄色,在身上能散发出阵阵香气,俗谓\"郁金裙\"。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族妇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至于少数民族女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妇女,多穿一种襜裙,颜色以深暗为主,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折为6裥,通常穿在团衫之下。

明代恢复了汉族习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曾风靡于唐代的红裙,到了明代则再度流行。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这种打扮:\"上着青织金衫儿,下穿大红纱裙。\"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辑当时流传在燕京的歌谣,也涉及到这方面情况,如歌谣所唱:\"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膹将儿女染红裙。\"宋代流行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偏废。至于裙子的长短、裙裥的多少,则随时而易。明初女裙喜欢浅淡,没有明显的纹饰。到了末期,则一改质朴、清淡风尚,追求起华丽的格调。最明显的是以缎裁剪成条状,每条绣花,两畔则镶嵌金线,因其造型与凤尾相似,被称为\"凤尾裙\"。

另有一种画裙,折成细褶数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雅而淡,风动色如月华,取名为\"月华裙\",更有一种\"百花裙\",裙上绣织有大小相间、形态各异的花朵,深受年轻妇女的喜爱,成为明代礼服中的一种裙式。这些裙子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相当多的描绘。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妇女的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著为多。以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叮当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的行动,一折一闪,异常美观。传统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经过了改制: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著鱼鳞百裥裙。

\"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制作是分为两截,上用红色或绿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细裥,所用纹样有严格区别:嫔妃以上可用龙纹,以下则用蟒纹。

㈩ 古代裙子的名字

在古代
上部为衣
下部为裳
统称衣裳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也没有缘边,当时称"无缘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