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原始人把兽皮往腰上一围,便是最早的裙子。那是裙子自然不分男女,那时还没有裤子。
裤子出现的很晚。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裙子)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裙子是魏晋南北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
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
明朝是流行一种马尾裙,从朝鲜传来,男女均有穿着。可见明朝是裙子还是男女通用的。
清朝灭明朝后,汉族传统服装被破坏,传统的上衣下裙变成了长袍马褂。也就是说从清朝时,男人穿裙子的开始消失。
到了民国,受西方服装影响,由于西方传统式男穿裤女穿裙。于是男人穿裙子几乎不见了。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梅兰芳。
超短裙是二战后出现的,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来中国。
你好!
中国传统上裙子是不分男女的,后来受西方男裤女裙的影响,才不穿裙子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③ 在历史上裙子👗就是男人的服装,现在男人为什么不敢穿裙子👗吗
因为跟古装的裙子比起来,有很大差异。男的腿毛那么多,穿个裙子漏在外面不雅。所以不会穿。
④ 苏格兰男人为什么穿裙子苏格兰男人穿裙子有何来源
苏格兰男人严格意义上讲穿得不是裙子,而是苏格兰裙。毕竟他们并不是什么裙子都穿,只是穿着特定的款式。
这又要追溯历史了。在某次高地保卫战中,一位苏格兰军官要求士兵们脱掉裙子和内裤对敌人发动攻击,实际证明非常有效,敌人都被这一波骚操作给惊呆了。后面男人们穿苏格兰裙时就有了不穿底裤的传统,到今天仍然存在。
女人当然也能穿裙子,但已经不能称之为苏格兰裙。毕竟款式不一样,而且苏格兰裙一开始也是为男性设计的服装,如今已成了苏格兰一张亮丽的名片。
⑤ 裙子是男人发明的,还是女人发明的
一种是中国的裙子,来源于宫廷,是女皇武则天的发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武则天与中国的传统裙子 武则天主政期间,虽然严刑峻法,但能够选贤用良,精心治国,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她也越发心宽体胖起来。
平时,她的各种活动虽然都能出车入辇,但还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 由于她的腿偏于肥胖,再穿上绫罗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很容易擦来擦去,蹭得裤子“哧哧”直响,这让旁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出声地方。
这种事无法怪罪别人,她觉得很难堪,此时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赘。 某日,武则天心里很烦,再瞧着过于肥胖的双腿,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干脆用一块缎子盖住,眼不见为净。 这一来,倒让她想着想着开窍了,于是拿了块缎子在镜子前上下左右比划起来,后来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
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 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
⑥ 各种裙子的起源
英国: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英国史
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才穿。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装,白色的衬衫,花格呢裙,羊毛袜,再配上同样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兽皮装饰的系于腰间的酒壶,一个标准的苏格兰男子的形象就跃然眼前。 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鲜明地展现出来。在苏格兰人看来,“基尔特”不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一套苏格兰民族服装包括:一条长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调与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夹克,一双长筒针织厚袜。裙子用皮质宽腰带系牢,下面悬挂一个大腰包,挂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时肩上还斜披一条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处卡住。
在英语中,苏格兰短裙被称为“kilt”,这是地道的苏格兰语。关于此短裙的起源,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一直有争论。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最早倡导穿苏格兰短裙。据记载,1715年,英国政府采取开放政策,允许英格兰、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汤姆·罗琳逊便是从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苏格兰北部开了家木炭画加工厂,苏格兰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广的工作服。传统的苏格兰服饰“kilt”,原本包括宽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连成一体,在砍树时很不方便,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kilt”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
但是,也有记载表明,早在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将苏格兰短裙作为军队的制服了。
“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也一直在流传。一种解释是: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才需要穿内裤;如果穿有衬里的苏格兰裙,内裤似乎就成了累赘;穿没有衬里的毛料苏格兰裙,内裤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内裤取决于天气、个人习惯以及要出席的场合等。
另一种解释是个典故。据说,300年前,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保卫战中,苏格兰部队的一个军官突然下令,让士兵脱掉苏格兰短裙和内裤,只穿着衬衫向对方进攻。对方的士兵见此情况,以为他们的敌人都疯了,便调头而逃。从此,“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便传开了。
讲完了裙子里面的奥秘,还要提一下苏格兰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阶级的说法,说“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大英帝国的历史”,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据说,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在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
----------------------------------
印度族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袍,腰间扎一根白带;女子则穿裙子,披纱丽。-------------------------------------中国:男人穿裙子比女人还早======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⑦ 最初裙子是给男人有什么用
因为男人下面有根棍子,所以适合穿裙子不适合穿裤子。女的下面有个凹槽,所以适合穿裤子。要是男的穿裙子能变成潮流,我相信很多男的下面都轻松多了,我觉得现在男的应该比石器时代的人下面小很多,就是因为穿裤子穿的影响了发育!
⑧ 短裙为什么会被发明(不是武则天的,是现代一般过膝盖的那种),注意是为什么(发明者是为男性某福利的吗
短裙不是发明的,而是慢慢演变而来的。
服装从出现开始只为遮住关键部位,后来由于文明和礼教开始对服装变得有更多要求。例如要求女性裙子要长可及地,不可以露出脚。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社会对女性的开放,这种礼教束缚越来越少,裙子就会越来越短。裙子短本身对于女性就是一种方便,且不说行动可以更舒适,至少在夏天短裙子总比长裙凉快的多。而审美上对短裙也有要求,无论男人女人都会希望女性性感吧,男人喜欢看美腿,女人甚至也更喜欢展示自己的美腿。
所以短裙不是谁发明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现的。这个大环境就是男人喜欢看,女人喜欢露,当然两下欢喜咯。
美国有部电影《时间机器》,男主坐着时间机器从1899年向未来穿越的时候,他转头看到街对面商场的橱窗里女模特的服装不停的变换,从那就能看出整个服饰发展,就是袖子越来越短,裙子也越来越短。
中国现代服饰受西方影响,但是旗袍的演变史也同样如此,一开始肥大冗长,慢慢演变成现在的紧致短小。
⑨ 裙子以前是给男人穿的嘛
裙子最早是男人们穿的慢慢演变。
因为很多原因丢弃了女性才又穿的,
历史发现在商朝男人就开始穿裙子了,
而女性在汉朝才开始穿裙子。
⑩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征,后来为什么成为女性专属
在民国服饰史上,旗袍可以说是一笔最惊艳的“糊涂账“。
民国时期,孙中山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可反讽的是,不久便兴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书中说:“前清亡而旗袍兴,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变化”。
大约到1934年左右,旗袍从革命回归古典,既摆脱西化的模范,也摆脱对旗人妇女的模范,成为时人需求的袍子。
与此同时,象征勇武的男子旗袍,却在新的时代里成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长袍。再后来,男人穿长袍,就仿佛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