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主要作品
《大卫》是贝尼尼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雕刻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有丰富的内心活动,力求把雕塑同绘画结合在一起。在这同一题材中米开朗基罗曾把《大卫》处理成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人类的崇高理想.情节是战斗的开始。多那泰罗的《大卫》表现为战斗后的胜利者形象是战斗的结束。而贝尼尼的《大卫》则体现了一种巴洛克的创作精神,这尊《大卫》雕像有着激烈的运动和戏剧性情节,他强调激情,强调运动,重视明暗对比。这一切均说明贝尼尼是用新的艺术语言,在开拓雕塑表现的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巴洛克的艺术道路。在他的《大卫》这件作品中,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巴洛克风格,它还有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贝尼尼在雕塑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他所选择的《大卫》这一姿势的戏剧性瞬间,是暗示了与敌人间的距离,雕像设计只适于在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它,而这个最佳欣赏角度正是假设敌人的位置。这正是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在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十七世纪的大师来说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 《阿波罗和达芙娜》,也是贝尼尼为波尔盖兹庄园所作的另一代表作。题材取自希腊神话,在这件作品中,它歌颂了人类的理想与爱情。故事描写的是小爱神丘比特为了复仇,将一支点燃爱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阳和文艺之神阿波罗,同时将一支拒绝爱情之箭射向了河神的美丽女儿达芙娜。这件雕像描写的是陷入情网的阿波罗正在发狂似地追赶达芙娜,但美丽的少女却冷若冰霜,竭力在躲避他。达芙娜听到后边阿波罗的脚步声时,她着急地向父亲呼救,当阿波罗的一只手一触及到少女的身体时,她却变成了一株月桂树。
贝尼尼在这件群像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善于表现这种戏剧性的题材的特长,他通过瞬息万变的运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两个人体表现得非常轻盈,好像沿着一条斜线向上升,似乎要离开大地。这件杰出的作品可以说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热情。这一作品的出现曾引起全罗马城的轰动,贝尼尼顿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他那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人们信服他巧妙的构思,他使大理石有了生命,特别是对达芙娜的表现,她的身体有着一种湿润和柔嫩的感觉,她的眼里闪现出一种诱人的目光。在十七世纪的教会已不反对此类题材,而且一些高级神职人员出于享乐的目的。经常收藏一些描写爱情故事的艺术品,这异常美丽的达芙娜的雕像出现后引起一些神职人员的赏叹,一位红衣主教写诗赞叹曰:“迷恋的人,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落叶。”这首诗后来被刻在雕像的台座上。
从《阿波罗与达芙娜》这一群像构图处理中,它充满了急速的运动感。而且表现了运动的过程,即追逐、逃跑和变形。它不是简单的动感造型,而是揭示了一种内部的矛盾运动。阿波罗已追上达芙娜,他的手已触及姑娘的身体,可是就在这瞬间里显示出他的努力变成徒劳无功,他的急速追赶变成枉费心机,她的逃跑也是无望的,她已开始变成月桂树了。
在这紧凑、简洁和并不复杂的双人构图中,实际上已叙述了关于阿波罗和达芙娜的全部神话,从活生生的身体魔术般地变成植物的全部过程。两个人物迅速奔跑的运动被另一种运动——美丽的变形而复杂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被优美的追逐形象所吸引,当这个印象基本结束后,另一个景象:那姑娘的手和足已变成茂盛的树枝、树根和树干——这些在视觉中已起作用了。而正在变成不动的姑娘仍然充满着生命力,她发出哀求和绝望的呼声,因为这种变是她本身并不愿意出现的结局。
我们从这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极为少见的高超技巧,和对青年男女优美人体的成功刻画。这一切构成了贝尼尼这一成功杰作的重要组成因素。 《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历时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称之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主人公德列萨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了癫痫病,每次发作,均有幻觉产生,可感受到各种神的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用书信将这些幻觉记载下来。到了十七世纪,教会利用德烈萨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于是将这位修女封为圣徒。贝尼尼表现的是德烈萨在一次幻觉中的景象,她看到小爱神模样的天使正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她自己写道:“我感到这个箭头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仿佛是在抽我的心……,我正经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使我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贝尼尼正是表现了这一情节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德烈萨的头部无力地向后仰着,是一种昏迷失神的状态,脸色显得苍白,眼睛微微闭着,张开的嘴象在呻吟,手脚均无力地下垂,整个身体坐在好像飘动的云端之上。这是由痛苦和幸福两种对立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形象。德烈萨记述的是她对神的爱情,但确实表露的是人间爱情的悲酸情调。贝尼尼在这组雕像中熟练地掌握了石料性能,雕出了丰富多变的衣纹和云朵。完全没有石料的重量感。
在这组祭坛的上部,还加了一束束镀金的金属条,灯光从上面照来,金色的反光射在人物身上,增加了雕刻的戏剧效果,这是光效应的早期综合利用的先例。
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巴洛克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在风格上有着不同。前者强调宁静和稳定,后者强调运动。巴洛克还特别强调和表现人体复杂的曲线和明暗的对比。因此可以称这一组作品是巴洛克雕刻的优秀代表作。 贝尼尼同时做为建筑家,创造了不少独出心裁的作品,他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作了增建和更改。巨大的列柱拥抱着教堂广场,形成教堂主建筑的延续,引导人们进入教堂,内部为“天盖”,以螺旋状列柱向上耸立,主教堂对面为“圣彼得宝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构造,高三十尺,下为六尺高的圣者铜像,中间有镀金装饰的宝座,宝座背面为浮雕,教坛上有天使和“童子”。四周为站着和行走的人物。有复杂的比喻性象征装饰物。教堂的一端安置着贝尼尼所作的雕刻,著名的有乌尔班八世墓,在这里贝尼尼创造了巴洛克式纪念碑雕刻的典范。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巴洛克陵墓。这座墓运用了各种塑造手段,有着舞台式的装饰效果,用彩色大理石制造的墓基,上面安放着大理石石棺,基部两角安放有姿势激烈的象征“公正”和“仁慈”的雕像。 ;上为教皇的巨大身躯,他头戴三重冠,身穿庄严的法衣,在宝座上做祝福姿态。这一切形成复杂的综合性的祭坛性陵墓的综合体。
2.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作品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 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3. 贝尔尼尼的作品
最能体现贝尔尼尼风格的当属他晚年的作品《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http://storage.msn.com/x1pUr2osLO3XWjX3Jjv6VBrNUlK1_2vyvI__Jk0s 最能体现他的影响力和在当时地位的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主祭台上的合金华盖http://blog.sina.com.cn/u/40666426010004yk以及圣彼得圣彼得广场http://pic.qcgd.com/pic6/html/17258.html及广场中著名的《四河喷泉〉http://hi..com/youdeng5566/album/%CE%DE%C3%FB%BC%AF/87b3eb24e12a9a014d088d53.html
另外比较常见的大概是《阿波罗和达芙尼〉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0%A2%B2%A8%C2%DE%BA%CD%B4%EF%DC%BD%C4%E1&in=4&cl=2&cm=1&sc=0&lm=-1&pn=3&rn=1
贝尔尼尼是个一生非常得志的艺术家,侍奉过八位教皇,并曾被英王查理一世及其皇后和法王路易十四邀请,瑞典女王甚至曾经访问过他的工作室,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具体数目不详),仅圣彼得广场的长廊中就有贝尔尼尼的真品二十多件,另外的一百多件这是他指挥学生完成的。
其作品的确大都在梵蒂冈
他为朋友及保护人教皇乌尔班八世,应该算是他为朋友做得比较有名的雕塑。
如果对贝尔尼尼很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根据傅雷先生讲课时的手稿整理的),其中第十二讲专论贝尔尼尼!
美国梅西百货公司(Macy 's Inc)的自有品牌。
“奢华性感” V.S “时尚优雅”的设计风格 精致的材质选料,细腻的裁剪打造,是贝尔尼尼Bernini女装多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运用线条的变化让服装在人体上表现立体的弧度。
店铺设计维持BERNINI品牌既有的设计理念;
店铺色调结构以黑、白、木、金等颜色概念贯穿;
品牌在生活概念店规划独有:风尚音乐、摩登书籍等生活相关项目的延伸。
(4)贝尔尼尼女装黑红格扩展阅读
Bernini诞生于1976年,品牌之名源于集团创立者苏瑾女士对意大利雕刻建筑大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热爱与崇拜。谨向这位被誉为“17世纪西方世界之光”的艺术先驱致敬。
BERNINI贝尔尼尼撷取意式设计的奢华摩登,如果说意式审美是BERNINI贝尔尼尼的设计灵魂,那么法兰西精益求精的“高级订制”精神则缔造了品牌的气韵。苏锦女士于1978年决定将原本属于“金字塔顶端人群”奢享的高级订制服饰“成衣化”,并与法国流行工会权威预测公司合作,使BERNINI 贝尔尼尼成为女性的造型顾问。
5. Bernini是哪里的牌子是属于什么层次的牌子
奢华流苏--BERNINI
一抹雅香,一瞥惊鸿,一段奢华的流苏。
贝尔尼尼集团(BERNINI GROUP) 三十年的风华绝代如流苏般沉坠于时尚的裙角,低调内敛却不掩奢华。
1975年,集团创办人苏锦的世界之旅,打开了集团辉煌历史的第一页。次年,苏锦女士与法国流行工会权威预测公司Nelly Rodi Agency携手合作,创立了贝尔尼尼集团(BERNINI GROUP)。1978年,BERNINI品牌诞生,此后,集团又诞生了BERNIS、FROU FROU、ROBYN、BERNINI 1976等品牌,并且通过集团的海外事业部,代理并发掘了诸如WHISTLES,STELLA CADENTE,SEVERLINE PERAUDINE ISABELLMARANT,CALIGOLA ,BABARA TADDEI, SFIZIO等国外潜力品牌。
品牌整合、商品企划、目录拍摄等,全部都在欧洲完成。此举不但引领了亚洲女装与国际时尚接轨, 更是高级女装量产的先驱,为了吻合东方人的身型,BERNINI选择部分商品在亚洲生产制作,精致典雅的贵族风格融汇了东方独有的魅力神韵,让东西方文化有了最美丽的交集与邂逅;从此,贝尔尼尼成为亚洲高级服饰「量产化」却又兼具「精致」的惊艳传奇!!
若干年来,无论是裤装的洗练,还是裙装的优雅,BERNINI对于流行的诠释总是散发着一种非常布尔乔雅的时尚语汇,或简约、或奢华,营造出现代都会女性的万种风情,使BERNINI的流行品味卓然于外。
BERNINI忠于不断结合高雅和创造性,混和传统与创新,提炼优质的产品和文化价值,让梦想和幻想不断的再被点燃。
BERNINI藉由精纯的产品与服务,让美由内而生, 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致艺术的呈现,我们相信只有懂得完全释放女性的极致风华,才有BERNINI生命力的延伸。
此次鼎立支持北京电视台2010年春晚的服装品牌BERNINI,必将会给大众带来艺术与生活完美的融合。
BERNINI影像
2010春夏,Bernini将为时尚女性带来五幕奢华剧作!
第一幕 蝶姿媚影《Butterfly》
享受自我的那一刻,她所散发的芬芳,令一切都陶醉其中。
衣着鲜艳的从摩登城市出发,演绎民俗的热情,一派欢乐的嘉年华表现在80年代的富足与民俗风味的特色中,80 年代的影响混搭新民俗所呈现的时尚经典,是个性中的浪漫,浪漫中的光明,就是花飞蝶舞开满园的舞会。
第二幕 NEW 芭比
兼具古典与流行气质,游走于高雅与随性之间。她的秘密花园充满变幻又总是拿捏得当。
怀念巴洛克时期的辉煌年代,科技时代的背景,把童年的玩伴芭比重新整装,有着复古的装饰,更有时代女性的利落表情,是个甜美性感又不失专业的新芭比──在复古当中奔腾着性感和摇滚的血液是一场奢华的时光之旅。
第三幕新殖民主义《New cono nialism》
优雅,从来都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
她喜欢旅行搜集各类人文古物,特别是具有欧洲殖民色彩的非洲文物,一切都让她在熟悉中嗅到原始的律动,也是生命的力量,所以她着迷的表现在自己的生活上或衣着上藉以宣告自己与众不同的深度品味。
第四幕新极简主义《New Minimum》
精致的生活,是她从未放弃的追求。
像春天的早晨,酸涩清新极度新鲜的气息,联合艺术家的手法勾动一种生态世界的遐想空间,气氛完成,精品出现,一种去芜存菁的极品是低调的奢华,表现在最细处,是表情也是神韵,风格干净的简单。
第五幕Bon Voyage
记忆是可以宽松的,就好像舒适的棉麻布料。
纯休闲的风格,顶级的渡假小岛,一种都市人远离城市所渴望……海的拥抱,没有制式感觉,只有一片蓝色表情!记忆可以是宽松的。总之,只有环境空间与时间所呈现出的新奢华风格,所谓珠光宝气,暂时忘了吧!
BERNINI设计理念
BERNINI的设计师注重将艺术与心灵的结合,"我们不是跟着流行走的品牌, 我们是带着时尚去旅行的品牌。"
BERNINI 1976的店装设计灵感源于月光与流水,以柔和的大地色为基调,弧形的线条犹如缓缓流动的水波,其中的圆面就是倒映水中的月亮。整个空间如画般灵动,Bernini 1976,不仅是高级质感的呈现者,更是唯美生活的体验者。
意大利十七世纪伟大的雕塑家和建筑师Giovanni Lorenzo Bernini,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巴洛克艺术强调堆砌之美,喜欢在画面中用对角线、弧线、斜线来制造夸张的动势,并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达到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让建筑也给人兴奋而戏剧性的感觉。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雕塑艺术,我们(Bernini)雕塑时尚。
设计师洪凯琳简介
服装设计师洪凯琳,身材娇小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并非科班出身的她原本主修心理学,但因从小就常常跟随从事服装生意的父母去欧洲,接触到各种意识形态的美,这些"美"的种子在她小小的身躯里慢慢发芽,并一发不可收拾,她毅然放下心理学课程,全身心投入到服装设计的领域。
从小就有些叛逆的她,骨子里颇有男孩子的倔强,喜欢克里斯汀的侦探小说,背起包就可以到处旅行,享受身体与思想的自由驰骋。求学时被莫迪里阿尼独具的诗人气质深深吸引,十分欣赏他线条精致,色彩柔和的绘画风格,尤其是优美的拉长手法,对她日后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有着深远影响。
喜欢干净利落的线条,就如同她简单的处事风格,凯琳尤为欣赏有"态度"的女性,不论你是柔美、可爱、执着还是倔强,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标签。而对于越来越有自我穿衣主张的中国女性,凯琳非常欣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在她看来:虽然明星是时尚先锋的代表,但每次出场的服装还是应该遵循自己的气质,流行的元素如何在适合自己的服装上体现非常重要,不盲目跟从流行才能保持属于明星个人独特的辨识度。
BERNINI 1976--低调优雅气质的最佳诠释
简单,蕴含着内容;知性,流露出性感;就算只是静静的伫立着,也还是她的味道。浓郁、醇香……
BERNINI 1976作为贝尔尼尼集团下更显精致与格调的精华品牌,以一种散发内敛光芒的优雅气质呈现整体服饰的表情,追求更具全球流行性的欧式风格,以更为利落精简的线条,更富精致感的重点设计,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也是决定服饰本身价值感的首要条件--精良优质的素材,带领大家找出最符合自己的独特品味!
6. 贝尼尼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是贝尼尼于1621-1622年创作的雕像作品。他的作品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马尔塞(Amalthea,完成于1609年,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以及一些寓言神话的半身像。
如“堕落的灵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灵魂”(Blessed Soul,完成于1619年,现存于罗马西班牙广场)。
在1620年代,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罗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1621年-1622年)、“大卫”(1623年)、“阿波罗与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广为人知的胜利之后圣母堂中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神魂超拔”(1645年-1652年)。
贝尼尼雕塑具象艺术特征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贝尼尼刻画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7. 以贝尼尼的作品为例,谈谈巴洛克艺术的的特征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巴洛克艺术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巴黎圣母院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阿波罗和达芙娜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鲁本斯部分油画作品(4张)
意大利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家具
除了建筑和雕塑和绘画之外,巴洛克家具无疑是巴洛克艺术最市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他对凡尔赛宫的奢华装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诞生。宫廷艺术的发展造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艺术大师。复杂的雕刻,名贵材料如柚木,黄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家具成为了世界三大家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家具的顶尖位置上,数百年不倒。
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锥“或者”栏杆柱“式,上面出现了日益复杂的椭圆形缘饰,凹槽饰,叶饰。从路易十三继承的H型连杆,逐渐演变为X型。礼仪的需要促使大量折叠椅和凳子问世,上面时有华丽的雕刻。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5张)
双体家具--衣柜面板的线条也变得更柔和,下不和两端成弧形,并向图中那样由于凸出部分或者转角处呈新月形而变得复杂。[1]
服装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透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槟色、米白色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 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
音乐
通常来说,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巴洛克时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裁丰富的多。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巴洛克音乐家开拓出很多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剧的兴起(并不是起源,歌剧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曾被一些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但却是此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发展、演变,从而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
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8. 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的成就及荣誉
贝尔尼尼的雕塑、建筑作品数量众多、宏伟壮观,它们为巴洛克风格树立了典范,为罗马城增添了光彩。不过,贝尔尼尼本人晚年的生活过得相当俭朴。他创作的雕塑、喷泉、寝陵遍布全城,而大师走完人生道路的地点(那是在圣·玛丽娜·玛吉奥莉教堂里)只用一块不起眼的小牌子做标示。或许,许多人还可能注意不到牌子上的文字。但这又有何妨,贝尔尼尼一生的杰作将与罗马城一起在世人的心中走向永恒 .
9. 贝尔尼尼和波罗米尼这两位设计师有什么影响
贝尔尼尼和波罗米尼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人物,确实,一种建筑风格的确立主要是靠建筑大师完成。贝尔尼尼和波罗米尼这两位巴洛克时代的大师用文艺复兴时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方法改变了古典语言,但是相似物也能在一些罗马晚期建筑中找到。
10. 我想要一些贝尔尼尼的资料及他的作品。
贝尔尼尼
【贝尔尼尼】(G·L·Bernini·1598~1680)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出现了巴洛克艺术派别,从而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宫廷,装饰点缀教堂,呈现出细腻而华丽的风格。贝尔尼尼即是著名的代表。他出生于意大利的拿不勒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反宗教政策运动最猖獗时期,教会与宫廷企图以此巩固其摇摇欲坠的处境。他终生不倦地工作着,一生中完成了大批的城市改造工作和教堂装饰雕塑,还有其他建筑雕刻和绘画,塑造了作家、演员、演说家等形象。他的创作规模宏大和多样性。如《圣德列萨斯祭坛》这件教堂壁龛上的雕刻,是一件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典范。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完全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有所区别。贝尔尼尼的雕塑技巧娴熟,雕凿大理石如同刻蜡一样自如,所以雕像如同绘画一样极富表现效果。同时作品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内容,因而形象生动、真实。如《祭坛》这件作品中的女主圣徒德列斯面部,因身受爱情之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半闭双眼,张开的嘴,头向后仰,内心的爱情表露得率直而生动。这表情有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即略带病态的纤弱、细腻的美,体现出贵族阶层和上层资产阶级的审美观。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普罗赛比娜的掠夺》,以及教皇乌尔班八世的陵墓雕刻等。
作为艺术的建筑,集中地呈现着文化的风貌,显现着政治、宗教、哲学、人文思潮、艺术、风俗时尚诸多颜色作用下的缤纷色彩,以有形的空间承载着无形的文明,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表达着无以穷尽的文化内涵。其实,建筑艺术的奥妙,音乐岂能将之穷尽,尽管音乐也是文化的一种显现,但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人的情绪与情感,特别是当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内在的质素,就更不是音乐能够完成的了。贝尔尼尼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结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并流行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整个欧洲。从贝尔尼尼的作品看巴罗克艺术的特点,体现为在教堂中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绘画的成份,善于运用细腻手法和夸张的构图,表现人物瞬间激烈的行动与精神状态,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感。如果仅允许以一个词来概括巴罗克艺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唯美”。
贝尔尼尼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60年间,贝尔尼尼曾为8名教皇服务过,直到晚年还创作不休,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巴洛克艺术的兴盛,在于它迎合了教廷的需要,因此,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这个用黑色小方石铺砌地面,长340米,宽240米的椭圆形空间和两旁的柱廊就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贝尔尼尼11年的时光。陶立克式的柱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形成对称的环形,分四列组成三条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像是用一双巨手托起了圣彼得教堂。在广场内侧140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屹立着140尊神态各异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是由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们雕刻的,至于这些雕像哪些是贝尔尼尼学生的作品,哪些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已显得不很重要,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浸淫过贝尔尼尼的心血,都凝聚过贝尔尼尼挑剔的目光。
由整块巨大的方柱石制成的方尖碑,在罗马一些广场的突出点上很多见,有些方尖碑还雕有象形文字。据说,不少方尖碑运自埃及,还有一些虽是在罗马制造,但石料来自埃及。方尖碑是太阳和永恒的象征,圣彼得广场的中央自然也少不了这样一种圣物,与众不同的是,这座高26米,直插云霄的方尖碑,碑尖上的造型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碑的底座上还卧着4只铜狮子。碑的两侧,各有一个雕塑喷泉,其中的一个,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在两个喷泉中间,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站在其上向四周眺望,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透视效果:四排石柱只能见到最里边的一排,刚刚行走在通道间那种交错感转化为整齐与对称,贝尔尼尼设计之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空旷的广场,高大的建筑,给人以肃穆和苍凉感,同时可以感受到的,还有人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
环形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而广场又是教堂的装饰,也是教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圣彼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里埋葬着各代教皇的遗骨,同时,由于教皇保罗在这里主政,教堂与广场又是天主教会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成为罗马和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接受着全世界每年三百多万人的参观与朝拜。教堂之大,可容纳6万人;教堂之高,是罗马老城的制高点;教堂之富,汇集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建筑、绘画和雕刻的精品。
说到教堂,不能不说彼得。彼得是耶稣12个弟子中的一个,曾以捕鱼为生,受耶稣的教诲,随耶稣传教,并成为耶稣最喜爱的门徒。耶稣去世后,彼得成了首领,受耶稣之托,他继续传教,并来到当时对传教活动严加禁止的罗马。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起连烧9天的大火,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当时的皇帝尼禄,为了转嫁群众的激愤,硬说大火是彼得放的,将彼得抓起来,活活烧死。
313年,人们修建了一座陵墓,纪念这位天主教的圣徒,后又改为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1506年,云集着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大师的罗马,将彼得简陋的陵墓和教堂推倒并开始重建,经过布拉曼特、拉斐尔、桑加洛、米开朗琪罗、封塔纳、马德尔诺等大师的主持,最后,由贝尔尼尼在1626年,将圣彼得教堂及其广场这项延宕了120年的跨世纪工程完成,形成了现在的风貌。
圣彼得教堂内部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除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大穹隆,令人惊叹之处比比皆是:由彩色大理石交错镶嵌,形成各种图案的地面;满布浮雕与绘画的墙壁和顶棚;通道旁凹进去的一个个小堂;每个小堂中各个教皇与教徒的祭坛……
如果说教堂的设计更多地凝聚着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心血,那么,其内部精巧的设计则更多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创造。不论是彼得坟墓上的青铜华盖和宝座,还是《圣小钵》的雕塑,都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师超人的才华和唯美的艺术追求。
宏伟与大气的设计是贝尔尼尼艺术的突出特征,别出心裁也是贝尔尼尼区别于众多艺术家的显著特点。他将一位主教的家族墓室礼拜堂,设计为一座剧场,舞台是祭坛,两边墙壁上的璧龛是包厢,主教家族成员仿佛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舞台上的演出。这样的创意,既大胆又别致。
在献身宗教艺术创作的同时,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也很容易看到贝尔尼尼《四河喷泉》雕塑那样平民化的作品,而体现人世欢愉和热情的作品,贝尔尼尼创作得更多。
在踏上艺术之路不久的时候,是博尔盖塞家族发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才华,并将一个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因此,博尔盖塞家族自然也就少不了这位后来大师的雕塑作品,这一点,在博尔盖塞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而这些作品又表现出贝尔尼尼的热情与自由奔放的艺术个性:手持弹弓和石丸的《大卫像》,大卫投射前刹那间一触即发的动感栩栩如生;表现太阳神阿波罗爱上女神达芙妮故事的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既富有舞台造型感又富于动感;表现腊神话故事中地狱统治者之间爱情故事的《普路托和普罗塞庇娜》夸张而洋溢着渴望……这些作品都是博尔盖塞博物馆中的精华。 除了天分,贝尔尼尼的高寿大概是他在艺术上多产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还是贝尔尼尼的执著与勤奋。晚年的贝尔尼尼曾自豪地回忆说:“年轻时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的刻过一刀”。贝尔尼尼通过勤奋和天才的创作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亮点,也使我们获取了解罗马,了解文化,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一条蹊径。罗马有着太多的贝尔尼尼的作品,贝尔尼尼已经与罗马融为了一体,因此,将罗马说成是贝尔尼尼的罗马,也许并不为过。
http://www.asiafreaks.net/zg/bernin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