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腰带的历史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运动腰带
运动腰带包括体育和休闲运动腰带。现代休闲运动服饰更追求时尚与及舒适性。
运动腰带风格充分体现运动功能及休闲舒适性,用料及工艺也比较讲究,皮料柔软、细腻,以小牛、羊皮为主,还有一些珍稀动物皮,如袋鼠、鳄鱼等。通常手工制作为主,配件工艺精细,注重牢固及简洁方便。色彩简明明快鲜艳,充分体现时尚与体育休闲运动完美结合,突出体育运动健康精神。追求休闲生活高品质品味。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这几年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⑵ 爱马仕皮带是哪个国家的
爱马仕原产地法国
⑶ SZNR是哪个国家的皮带
中国。sznr品牌创建于2019年,sznr专业生产销售燕子包,酒神包,小香风菱格包,奢侈品包,真皮流浪包,油蜡皮女包,菱格链条包小,真皮斜跨小包,真皮链条包,锁扣包,小香风包包,牛皮斜挎包,贝壳包包,小香风链条包,刺绣链条包,链条小包,菱格链条包,菱格包,刺绣小方包,小香链条包等产品。
⑷ 皮带是谁发明的
皮带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发明的。
皮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状,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常见的有兽面形、琵琶形和各种异形钩。
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角等等,《辽史·仪卫志》曾经记载了辽代官员,文官必须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种物件,武官必须佩戴“佩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件,如果没有革带,这么多的东西是没法儿携带的,因此腰带开始成为人们服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皮带,指皮质的腰带。 目前国际社会提倡环保,所以以PU皮带最流行,真皮皮带市场上越来越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皮带出口国。 出口至欧盟和美国的皮带必须达到严格的环保无毒标准。 当前流行的皮革腰带为渐宽渐长式样的,并且一头宽,一头窄,宽的地方可达12厘米多,有闪亮的金属纽装饰,颜色多样化,如大红、湖蓝、魏紫、鹅黄、乳白等。
皮革行业是中国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中国皮革行业,经过调整优化结构,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对拉动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皮革生产特色区域和专业市场。它们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皮革行业发展的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皮革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也由此证明了中国皮革业生命力的旺盛与强大。皮革及其制品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总需求量约为1.0亿平方米,相当于3亿张牛皮(标准皮)的产量,中国皮革产量折合标准皮近7000万张,约占全球皮革产量的23.33%。但是,中国皮革制鞋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应该正视到,我们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皮革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皮革强国,在品质、价值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在这个市场的大环境中加以磨练和改进。
⑸ 腰带是谁发明的
腰带的历史
腰带小志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⑹ 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腰带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⑺ 阿玛尼皮带来自哪个国家
意大利米兰
⑻ 皮带传动的介绍
皮带传动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就出现了皮带传动。公元前15年历史典籍中就有关于皮带传送的记载。皮带传送的最早出现和中国丝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皮带传动能够生产连续的旋转运动,将力从一个传动轮传导到另外一个上面。
⑼ 捷豹皮带是哪个国家的牌子
中国的,地址在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名字为 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皮带的是宁波捷豹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其他汽车配件在也在集团子公司里生产,橡胶一类的。
⑽ 世界上第一个皮带起源于哪个国家
肯定是中国,中国有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穿衣打扮了,裤腰带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