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马褂和长衫是不是属于旗袍
扩展阅读
棉布风衣掉色怎么办 2025-01-22 19:28:35
珠子娃娃裙子图片大全 2025-01-22 18:48:41
把衣服塞进裤子里叫什么 2025-01-22 18:04:10

马褂和长衫是不是属于旗袍

发布时间: 2022-09-28 19:29:43

『壹』 长袍、马褂与旗袍,与北京的流行服饰有什么关联吗

清末时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马褂则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颜色以黄为贵,俗称“黄马褂”。而一般平民多着蓝、紫、灰色。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京城市民的衣着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而旗袍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服饰被保存下来。今天在喜庆的礼仪,以及大型文化、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会看到旗袍的倩影。

『贰』 清朝时期汉人都穿什么样的服装 是旗袍吗

清朝时期汉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朝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2)马褂和长衫是不是属于旗袍扩展阅读: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

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剃发之制,限旬日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剃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

由于拒绝剃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

直至乾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

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

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乾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叁』 清朝服饰长袍马褂,为什么叫长袍马褂马褂什么意思阿

长袍,为立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袍”在清代仅用于 长袍马褂称呼有马蹄袖端的服饰),至民国时期作为礼服所用者概称为“袍”。礼服之袍统用蓝色面料,纹饰均为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非礼服所用者,仍沿用清代“长衫”“大褂”等称呼,颜色不限)。 马褂,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肆』 旗袍、马褂这类服装样式源自什么民族

当然是满族了

『伍』 汉族传统服装是旗袍马褂吗

汉族的传统服装是汉服。

酒家小姐所穿的衣服如果是左襟压右襟,则也属于汉族。(汉族传统服装都是左襟压右襟)

打太极的衣服也属于汉族服装。

『陆』 旗袍马褂也是汉族的不是满族的清朝是抄袭我们汉族。。

马褂和旗装是没有立领的,盘扣也是一排一排的一字扣像蜈蚣一样,汉服一排一排的盘扣都是花盘扣因为一字扣一排一排的太丑了,不需要一排一排的才会选择一字扣,比如圆领袍,褙子,这些只需要一颗就行了。旗袍是清朝立领汉女装(立领汉女装是明朝立领袄裙演变而来的,领子从方立领变成圆立领了,衣襟变成了满族的厂字襟,盘扣从花式盘扣无尾盘扣也变成了满族盘扣也就是一排一排的一字扣,形成立领汉女装)加长去掉琵琶袖改为直袖形成京式旗袍男女都能穿当时男式喜欢外面套着马褂穿,马褂跟着受影响出现立领形成现在的唐装雏形,这种京式旗袍当时连男式也穿也就是现在说相声的大褂雏形,民国时期又去掉袖子,收了腰变成海派旗袍这种就只能女式穿了,现代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柒』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装

旗袍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

旗袍的雏形及发展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满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在当时受周边民族影响颇大。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之衣装习俗。而满人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在而后的女真服饰基础上,借鉴了蒙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

简介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满洲灭明建立清后,中国人改穿满洲服饰。因此满式服饰成为主流。旗袍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常装和平民阶级的礼服。另外式样也有所改变:开叉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叉(称作“一裹圆”),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单长衫。

『捌』 长袍,马褂,和旗袍有什么区别

在清末的京城,一般市民以着长袍马褂为体面,女性则以旗袍为美。

清末时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马褂则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颜色以黄为贵,俗称“黄马褂”。而一般平民多着蓝、紫、灰色。

今天,在一些电视剧中常有皇上赏穿黄马褂的情节。何谓马褂?殊不知,现在人们在商店里偶见出售的那种对襟的小棉袄,就是当年马褂的翻版。

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骑马。马褂,是当年人们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很多人以为它是满族人的服装,其实据史记载,在明朝初年就有汉人在骑马时穿它,当然满族入关后,北京城里就更是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一般说来,在当时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随着时光的推移,马褂逐渐成为京城百姓的常服。

旗袍曾是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在当时,它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不再仅仅是上流社会的经典服饰,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经过近百年的变迁,清末的旗袍样式在今天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期间,北京顶级旗袍制作工坊“双顺”的第三代传人陆德就应香港之邀设计制作了110套旗袍,样式涵盖了旗袍的起源、旗袍的演变和旗袍的创新。在澳门回归后,“小陆服饰艺术团”赴澳门演出时,12名佳丽身穿款式繁多色彩斑斓的旗袍,出现在舞台上和澳门的大街小巷,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好看”、“漂亮”,“中国又讲究穿旗袍了!”一时间,旗袍竟成为欢庆回归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京城市民的衣着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而旗袍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服饰被保存下来。今天在喜庆的礼仪,以及大型文化、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会看到旗袍的倩影。

『玖』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9)马褂和长衫是不是属于旗袍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拾』 旗袍马褂是中国的民族服装吗

旗袍流行于后清代及民国时期
马褂是满洲人的服饰 具体时间无法考究
中国的历史起源 从炎黄算起 大约是在公元前4950年左右
也就是4950+2011 约7000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