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塞内加尔狙击手的故事。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三名法国俘虏在德国集中营越狱的故事。 三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任务执行中被德军击落,波迪奥、迈克和罗森塔尔三人被带到战俘集中营。波迪奥与德军监狱长罗芬斯坦都是贵族出身,有着共同的政治见解,二人在狱中成为朋友。三人随后发现狱友正进行越狱计划,他们挖出一条逃跑的通道。迈克和罗森塔尔也加入了挖掘行动。最后他们集体越狱,德军全力追捕,在逃亡中,波迪奥被罗芬斯坦击倒,两名法国俘虏迈克和罗森塔尔逃到一个德国农妇家中,在她的帮助下,二人经过种种波折逃到瑞士。 本片是最早的越狱片之一,被评为最伟大的“越狱电影”之一,同时也是导演让·雷诺阿的反战杰作。
导演Robin veret历时两年拍摄完成,剧组上下30多人通力合作的这部以世界一次大战为背景的短片《在另一边》,讲述几个法国士兵组成的分遣队被敌方一个德国阻击手所牵制,他们的指挥官为了消除这个威胁,不惜以命换命····· 开场,一个士兵因不敢察看另一边战壕的情况,使战友被阻击手一枪打死而牺牲。战争的惨烈来得如此之快,让我们迅速肃然进入剧情。随后法国指挥官通过谈话取得了士兵的信任,让他作为诱饵引诱阻击手。就在指挥官可以一枪打死阻击手的大好时机下,他却犹豫了。因为他不知道如果对方死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他在这片战壕里活下去。 是什么让指挥官在敌人面前手软,是什么使他在大功告成之际没办法开枪?我们在反思指挥官行为的时候,其实也在反思这场战争的无意义。战争使双方对峙,他们为了各自的国家,为了所谓的荣誉而战,其实凭的只是人本能的恐惧而活,每天的惶惶不安,唯有敌人的威胁才是活下去的斗志。当你看懂这部片子,明白这种悲哀,也就懂得了指挥官为什么没有开枪。 (引自:微电影)
获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提名,智利著名导演拉乌·鲁兹的历史战争剧情遗作,众多明星包括西班牙女星玛丽莎·佩雷德斯、法国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以及约翰·马尔科维奇等出演该片向其致敬,影片讲述了1810年传奇将军惠灵顿率葡萄牙军队抵抗法国精锐入侵的历史决战,最终让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1945年1月,法国第一伞兵团与美国部队一起在法国解放阿尔萨斯。一支盟军小部队必须坚守热不桑村,实际上再过几天,就是著名的阿尔萨斯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必须在寒冷、大雪和严酷的冬季条件下捣烂德国军队,法国和美国士兵必须学习在战争的地狱里生存,他们将面对和意想不到的敌人。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在沉寂两年后,终于带着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主演的《弗兰兹》杀回影坛。影片将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聚焦贝尔饰演的德国女人正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
二战中德军节节败退,但战事的失利没能阻止德军在他们的法国殖民地的大屠杀,相反德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巴黎的医生于连(菲利浦•诺瓦雷 Philippe Noiret 饰)由于感到城里日渐紧张的气氛,他怕家人遭遇不测,于是安排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回乡下暂避风头。 于连送了妻子回乡不觉已过一段时间,他决定回乡探望家人。孰料他回到乡下,看到的只剩斑斑血迹,残忍的德军对这条小村庄进行了屠杀。 愤怒的于连在村里的老屋内找到了一杆老枪。于连决定向德军举起复仇之剑!
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主角是一名年轻的威尔士骑士,他来到一处神秘的古堡,在那里他见到了圣杯的幻像,但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次日清晨,古堡人去楼空,骑士继续出行,当他猛然醒悟到自己看到了圣杯再回去时,古堡已经消失,于是他只能继续他的圣杯寻访之旅。影片完全在摄影棚内拍摄,布景故意做得很“假”,而且台词和动作多有重复,颇有一点曲艺的效果。
两位年轻的女兵,奥若蕾和玛琳,在她们阿富汗执勤期的尾声,被批准和她们的小队一起享受为期三天的减压假期。他们来到了塞浦路斯的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和游客们待在一起。但是忘记战争、抛弃暴力并非易事。
1937年,在中国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商人拉贝(乌尔里奇·图克尔 Ulrich Tukur 饰)与妻子多拉准备回国。他把在西门子中国分部担任的职务交给继承人,然而就在当天的欢送舞会上,日军开始轰炸南京城,到处烧伤抢劫,引起南京暴乱。恐慌的居民四处逃散,拉贝毅然打开公司大门 收留中国员工及其他难民。南京城的外国传教士、医生、商人们商议在南京建立一个“南京国际安全区”来保障无辜百姓的安全,拉贝被推举为主席。本来第二天决定回国的拉贝决定要留下来,去拯救无辜的老百姓。当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对南京人民施加的惨无人道的暴行时,拉贝更加积极地与同伴们和日军斗智斗勇,试图挽救更多的生命。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安全区,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与之同时,日军的暴行更加疯狂,拉贝的人道救助引起他们的不满,安全区多次受到日军的冲击,补给变得越来越艰难。几十万的无辜百姓等待拉贝去拯救,巨大压力下拉贝怎样去完成这人性的使命?
1942年4月,二战期间,大西洋上,德军战舰采取“狼群”战术,令盟军损失惨重。美国海军上尉泰勒(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因抗敌表现出色,曾被许诺晋升艇长,但是却因故不能如愿。这时突然传来敌情,泰勒临危受命,登上S-33老爷级潜艇执行秘密任务,指挥官为上尉迈克(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饰),同行的还有哈什(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上尉和库南少校等。经过勘察,一艘德军受创潜艇U-571,正在发出求救信号。S-33的任务是伪装成一艘德军的维修舰,以维修作掩护,从U-571上获取德国最先进的译码设备。不过,由于S-33年久失修,水箱等装备已到服役期,若潜入200米以下恐有危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泰勒等人还是小心驾驶,偷袭了德国军舰,但正在此时,德军的鱼雷也逼近了U-571,他们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纳粹主义在当地横行。莫里斯(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Batyste Fleurial 饰)和乔(多里安·勒·克利奇 Dorian Le Clech 饰)是一对生活在法国的犹太人兄弟,父亲靠经营一家理发店养活孩子们,虽然生活得很 辛苦,但是一家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 德军要求每一个犹太人在外衣上缝上黄色的六角星,与此同时,社会对犹太人的忍耐度也在急剧下降,兄弟两人因为他们的血统在学校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挤。眼看着势头不对,父亲决定让莫里斯和乔两人先行逃往自由区避难,自己随后就跟上,一家人在尼斯汇合。就这样,两个孩子踏上了逃往的旅途。
本片出自德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之一,《铁皮鼓》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之手,是一部向法国著名导演让·梅尔维尔致敬的经典作品。影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高贵的索菲女伯爵爱上了一位普通士兵,但动荡的时代,因为这段恋情却给两人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影片悲伤而凄凉,是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除《铁皮鼓》以外,最被人认同的大师作品……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达吕(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雷达·卡特布 Reda Kateb 饰)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
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杰彼耶杀死德国卫兵,逃出了国际集中营。不久,杰彼耶到英国接受戴高乐将军授勋,但在得知替代他的临时负责人菲力克斯被捕后,连夜乘飞机跳伞回国营救。几经曲折,他们始终未能救出同伴,菲力克斯和挚友弗朗索瓦在狱中服毒自杀。后来杰彼耶也遭被捕,玛蒂尔德精心策划把 他营救出来。就在杰彼耶养伤的过程中,玛蒂尔德却被捕了,并被敌人以女儿作人质威迫她供出同伴,但最后她却死在同伴的枪下。 本片中的人物与浪漫主义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他们虽是为了集体和民族的利益而战,但也会因情感的软弱和个人的动机而屈服。影片格调深沉、色彩凝重,相当写实地还原了二战期间法国地下游击队的艰苦而冷酷的战斗生活,以低调朴实的纪实片风格塑造出几个英雄人物,把他们身处的孤立无援、危机四伏的困境都鲜明地表现出来,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抵抗运动及其时代的反思。
1958年,法国必须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 旅居瑞士的布鲁诺·福雷斯特顿,一个逃兵在瑞士为一个极右小团伙工作,他的朋友怀疑他参加了双重游戏。布鲁诺对政治理想充满热情信念,被雇佣他的法国政府下令前去暗杀阿拉伯的地下左派领袖。就在他实施计划期间,一个偶遇的女子让他踌躇不决,但 最后他还是照旧执行了任务。